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呼伦贝尔:以“一张图”“一张网”为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7:15:00    


25.3万平方公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在三维屏幕上实时跳动,800余台智能设备织就的监测网络覆盖全域。以卫星遥感影像为底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整合全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重点任务及精准画像等基础数据,实现全市环境风险点、环境敏感点、问题清单、排污单位信息的分类标注和精准落图,精心打造高精度全域生态“数字地图”,让呼伦贝尔的生态环境“家底”一目了然;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一张网”实现各相关部门重要节点监测、监控等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执法和监督工作整合联通,构建覆盖“一张图”生态家底的全要素、全方位、全领域“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网络,生态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的跨越式转变。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对于呼伦贝尔是优势、是财富、更是责任。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把全要素全方位的治理格局立起来、生态经济体系立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机制立起来的“三个立起来”部署要求,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探索建立生态领域“一张图”“一张网”监管模式,作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重要改革举措。



记者了解到,目前呼伦贝尔已将生态环境、水利、自然资源、农牧、呼伦湖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多源数据在统一时空基准下无缝叠加,形成一张全域覆盖、动态更新、要素丰富的“数字底板”。同时梳理各旗市区“精准画像”成果,完成121个环境风险点、237个敏感点、378项问题清单、212家重点排污单位以及4940块耕地排查数据的精准落图,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生态数据资源池。


有了全域“一张图”的坚实支撑,综合应用指挥平台构建便水到渠成。目前,已完成软件系统整体框架开发,包括9个系统、54项功能模块,整合118类生态数据资源,初步建立起贴合“大生态”转型升级要求的信息化监管体系。这不是简单的系统拼接,而是基于“一张图”数据内核,深度集成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生态监管、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的智能化“城市大脑”,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高效协同。



“一张图”“一张网”效能最终需通过规范执法、强化监督来落地,建立生态损害赔偿、草原过牧等7个执法协同机制,并与市人大、政协、纪委监委等部门建立监督贯通,健全执法监督、民主监督等8个监督工作网络,连通呼伦贝尔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载入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数据,初步构建生态执法与执法监督体系。


呼伦贝尔市依托该体系,构建了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执法监督工作体系,执法事项、流程、标准在平台上清晰固化,执法行为被置于“阳光”下全程留痕。监督部门可随时调取数据,对执法规范性、时效性进行动态监察与精准回溯,这套机制有效压缩了执法弹性空间,提升执法公信力,为法治呼伦贝尔构筑了坚实数字防线。



作为中俄蒙三国交界地,“一张图”“一张网”的优势更为深化区域合作提供了高效新通道。在跨境生态保护领域,平台整合边界地区生态本底、污染源、野生动植物迁徙等数据,为与俄蒙邻接地区开展联合监测、信息共享、协同保护提供强大工具。同时,加强与黑龙江省毗邻地区、兴安盟及森工集团、农垦集团全面合作,初步实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共治、执法监督协同联动,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草原退化、沙化动态,森林蓄积量与健康状态,湿地水域变化,重点野生物种活动踪迹······这些来自呼伦贝尔生态最前沿的宝贵数据,通过标准化接口,源源不断汇入自治区级生态监测评估大平台。这让自治区能实时掌握呼伦贝尔生态保护第一线真实状况,为全区生态决策提供最鲜活依据。



呼伦贝尔“一张图”“一张网”的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技术变革,更是生态治理理念的跃迁。它以数据为血脉,以平台为筋骨,以协同为经络,在辽阔的地域织就了一张感知灵敏、反应迅捷、处置高效、监督有力的智慧治理之网,呼伦贝尔将建成用好生态安全屏障“一张图”“一张网”,持续推进升级迭代和成果应用,为全区大生态监管格局提供基层实践、探索,在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走在前、做表率,打造美丽内蒙古建设的呼伦贝尔样板。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见习记者:初曦

美编:代影

主编:周鑫 监审:李金田

监制:付惺

总监制:苏都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