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跨界、重构、回归:技术赋能下深圳教师如何实现“角色进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7:00:00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进入课堂
批改作文、讲解习题、答疑解惑
其高效引发了一个尖锐疑问:
教师,会被替代吗?
深圳的实践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这里,AI并非教师的替代者,而是“减负提质”的“好伙伴”。从耗时数周批改作文到聚焦思维点拨,从统一授课到精准施教,技术正悄然推动一场静默的变革——未来教师,正从“知识搬运工”转型为“智慧设计师”与“情感联结者”,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在科技的加持下愈发醇厚。




减负:把时间还给教育的“设计师”
AI的核心价值之一
是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性、
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实现真正的“减负提质”
在深圳多所学校,AI扮演着高效助手的角色。龙岗区同心实验学校的语文作文批改、英语基础语法和拼写识别任务由AI承担,大幅节省教师时间,使其能聚焦于更高阶的教学设计:深度点拨学生思维,提升核心能力,设计个性化练习。福田区明德实验学校的物理和生物教师借助AR虚拟解剖台,省去了耗时的实验器材准备,腾出的时间用于探索更有价值的跨学科教学实践。宝安区西湾小学则借助AI生成的个性化小卷和学习报告,实现高效学情诊断和精准教学干预。
这种“减负”的根本目的,是让教师“抬起头”,将宝贵精力注入教育智慧的核心:深度关注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启发性活动,激发探究热情与学习兴趣,回归“以学定教”的本质。正如同心实验学校校长方昱所言:“人工智能的作用是辅助教师回归‘教育的设计者’角色。”解放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教师创造性教育活动的空间。
赋能:重塑教研与教学范式
AI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
教师教研与教学的方式
推动教育生态的重塑
学校借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制信息伴随、任务交互、依据可见的师生素养生长可视化评价系统。课堂上,教师们的教学行被AI“精准画像”。过去评课靠感觉和经验,现在看报告看数据图。AI会记录并提取课堂上语音、情绪起伏、板书等多项有价值的数据,快速生成多维度课堂观察报告。通过师生提问互动情况的分析,清晰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设计。系统还可以通过对课程视频的切片分析,与学校的课程知识图谱框架进行匹配,形成学科知识图谱。
据了解,类似的AI教育模型已在深圳不少学校进行推广,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反馈,让教学技能训练从“经验传承”转向“科学迭代”。
区域筑基:系统赋能教师驾驭AI
面对教师如何用好AI的新挑战
深圳通过区域联动
构建强大的赋能生态
系统性提升教师的AI应用与开发能力
推动其向“智能教育设计师”转型

顶层规划与智能基座:
搭建区域支撑平台
例如,龙华区率先发布区级人工智能教学实施方案,构建“1+4+N”智能教育生态:一套区级AI托底课程确保基础,四类智慧学习空间贯通多场景,N所实验校示范引领纵深联动。这为全区教师应用AI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制度保障。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化与科技部教研员吴兆斌指出,区域统筹规划和数据平台建设是推动AI教育规模化、规范化应用的关键,实现教学、教研、评价数据的互联互通。
能力培养体系:
锻造“智能教育设计师”
龙华区启动“超级AI教师”种子计划,专项培养教师的AI教育场景开发、教育智能体应用、数字资源共建三大核心能力。福田区则设定了到2025年实现三个100%覆盖的培训目标:AI赋能教学通识培训、AI专任教师教育培训、管理者AI赋能管理培训,旨在让教师不仅“用AI”,更要“懂AI”。
专业社群引领:
激发融合创新实践
福田区组建由书记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构成的“AI先锋队”,成为教师数智素养提升和学科融合实践的引擎。他们积极探索:石厦学校英语老师借助AI驱动项目设计,让学生用英文记录化学实验生成双语报告;东海实验小学老师融合科技、阅读与跨学科教学,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域;深大附中创新中学老师巧用AI工具进行家校协作,解决学生迟到等问题。这些鲜活实践通过讲座和云端送教广泛传播,带动更多教师探索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启迪:AI时代教育的核心命题
当AI提升了效率、赋能了教师,更深层的挑战浮现:技术背景下,教与学的本质关系如何重构?教师作为课堂灵魂,如何在学生与AI间找准定位,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智慧的启迪?
创新的教学策略正在回应这一挑战。教师们主动利用AI构建认知冲突、激发深度思辨、引导高阶探究,将其定位为思维训练的“杠杆”。
引导自主探究
跨越学科边界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二小教师团队开发“私域AI学习平台”,赋能项目学习全过程。在“太阳能的利用”项目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AI导师分析数据、评估方案可行性,鼓励其跳出学科框架独立思考,探索更优解决方案,有效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图源: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二小
创设“缺陷”智能体
锤炼批判性思维
更有教师反其道行之,设计不完美的AI工具作为思维训练的靶标。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吴向东团队开发的“胡侃吴老师”AI对话智能体,其策略就是故意制造逻辑漏洞。教师利用这种“缺陷”,激发学生主动辨析、寻找论据反驳,在挑战性对话中,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批判思考者。
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中心赵建华教授强调,训练学科专属智能体辅助教学设计的价值,在于能在真实问题解决中系统性锤炼学生独立思考、信息甄别和批判性审视的核心素养,这正是AI时代的关键竞争力。吴向东研究员则精辟指出,AI在教育中最深远的价值是“增强”而非“赋能”,是对认知结构的重组。教师应让AI成为思维训练的“杠杆”,“目标不是让AI变聪明,而是让学生变敏锐”。技术唯有成为引发深度思考的引擎,而非覆盖教学过程的冰冷工具,才能回归教育的本真。
回归:技术越是进化,教师越显珍贵
从吴向东、赵建华等专家对AI推动教师向学习设计师转型的论述出发,回望深圳各区在教育生态重塑、教研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培养方面的探索,不难看出,无论在学校、区域还是制度层面,真正有价值的AI介入,从来不在于技术能做多少,而在于它如何引发人去思考“教”与“学”的本质。
AI看似无所不能,但它不完全具有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而教育恰恰是“人的事业”。龙岗区同心实验学校校长方昱认为,AI可以批改作业、讲解习题,但无法替代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技术越是进化,教师越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当前,深圳正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学段普及人工智能课程,通过数智赋能打造未来教育新样态。加强教师的共情能力、价值引导力、人文底蕴等AI难以替代的能力的培养,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破界创新”重塑教育生态的重要一环。
这正是“以智促教”的真正命题
——不在技术,而在人心
AI教育未来式
湾区探路,智启教育新生态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 “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 ,并将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列为重点任务。教育部同步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擘画国家教育新生态蓝图。
粤港澳大湾区肩负国家战略使命,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与AI融合的实践路径,奥一新闻特别推出《AI教育未来式:探路未来——大湾区数智教育生态重构路径》专题报道。
本期聚焦未来教师
立足湾区视野
通过深度对话教育管理者
一线校长以及专家学者
多维度呈现
☞ AI技术对教师的“减负”与“赋能”;
☞ 系统性提升教师的AI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区域联动;
☞ AI时代教育的核心命题;
☞ 技术越是进化,回归对于“教”与“学”本质的思考。
报道旨在记录
这场深刻变革的湾区足迹
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参照
敬请关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
编辑:任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