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35个“田间法庭”守护春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2:59:00    

调查动机

春风拂过川蜀大地,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春耕生产,司法能起什么作用?

近年来,四川乐山法院坚持司法力量下沉,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扎根基层前线的优势,深入基层设立35个“田间法庭”,集问需、普法和诉前调解功能于一体,用司法服务护航春耕生产,实现司法服务在田边、地内纠纷地内解。

为见证“田间法庭”的作用,记者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采访。

□ 法治日报记者 杨傲多

□ 法治日报通讯员 杨雅恵 李玩泓

“菌类设施未拆除,春耕备耕被耽误……”近日,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马踏镇某村集体负责人黄某抱着诉讼材料焦急地走进井研县马踏法庭。此时正值备耕黄金期,合作社新旧法定代表人却处于失联状态,流转协议是否解除、土地如何复耕等问题悬而未决,春耕进程陷入困境。

原来,早在2021年8月,井研县某合作社与该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承租61亩基本农田发展“稻菌轮作”产业。然而项目运行后,因经营规划与市场波动双重影响,合作社自2023年9月起拖欠租金,土地复耕工作陷入停滞。

复耕复种一刻也不能耽误。3月5日,马踏法庭迅速启动“春耕护航特别行动”,依托“四川移动微法院”平台开展跨地域“云端调解”,仅用两个小时促成双方解除合同、支付欠款。与此同时,乡镇政府同步招商引资,引进新经营主体续租土地。调解书签署后第三天,村民便将绿肥撒入田间。

“如果不是及时调解结案,按公告程序办理本案,走完诉讼程序至少要错过一季的收成。”黄某感慨道。

这是乐山法院构建“府院联动+多元解纷”机制,推动基层法庭与乡镇政府、村委会组建联合工作组破解撂荒难题的一个生动缩影。截至目前,乐山法院已审结涉众性土地流转纠纷29件,收回租金、劳务费等650多万元,成功引进投资人续租土地,推动3000多亩撂荒地复耕复种。

从云端调解化解土地纠纷,全程护航特色产业,再到田间地头开展“带泥普法”……《法治日报》记者近日来到四川乐山看到,乐山法院深入基层设立35个“田间法庭”,为护航春耕生产,干警们步履不停,穿梭于阡陌间妥善化解涉农纠纷。

在一起涉柔毛淫羊藿代理种植纠纷案件中,代理种植方因市场价格下跌,继续履行合同供货将面临亏损,故而违约;而农户已投入土地、人力等成本,期待按合同履行增收,双方各执一词。

沙湾区人民法院太平法庭的“娘子军”抵达现场后,快速开展现场诊断,分别与双方深入交流,从合同签订细节到市场行情变化,抽丝剥茧梳理矛盾焦点,厘清各方责任;在损失核算环节,结合市场行情和实际受损情况,咨询辖区行业专家,综合人力、物力投入,算出合理损失金额;同时发挥多元调解机制优势,联合综治中心、当地村委会、特邀调解员等力量,对纠纷双方耐心劝解和沟通协调,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在沫若故里铜河河畔,“娘子军”团队扎根中药材基地,为产业发展精准“把脉”。她们编制《中药材种植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将法条转化为“合同签订六注意”“土地流转五要素”等实用指南;在佛手花田间开设“法治微课堂”,用方言讲解合同履行、农资采购等法律知识。

为筑牢特色产业发展根基,太平法庭同司法所联合培育“法律明白人”10名,构建起“法庭+部门+乡贤”的立体防护网,涉农纠纷连续两年同比下降,产业纠纷化解周期缩短至9天。

“老乡,今年蔬菜种了多少亩?种子和肥料价格怎么样?有没有买到掺假农药?”在夹江县甘江镇的蔬菜大棚里,夹江法院甘江法庭庭长杜孟华与农户们深入交谈,询问蔬菜价格、种植规模及农资购买情况,并结合实际案例,现场解答法律问题。“购买农药、肥料时要留存进货凭证”“发现假种子可拨打12315维权”……一句句通俗易懂的“法律土话”,让村民们听得频频点头。

夹江县甘江镇金银河村作为全县首个集体经济“百万强村”,深化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但随着产业发展,涉农合同、农资质量等问题逐渐凸显。为此,夹江县人民法院将普法课堂从庭室搬到乡间地头。田埂上,法院干警与农户“摆龙门阵”,针对当前农资消费特点,重点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条款。村民徐大姐说:“原来保留票据就能维权啊,以后我买肥料可得长个心眼。”

记者了解到,乐山法院在全市各产业基地设立巡回审判点,开辟涉农案件绿色通道。走访重点企业,排查用工管理、产权保护等方面风险隐患,解决涉法风险问题25个。针对产品买卖、劳务纠纷等案件,采取“就地调解+和解履行”模式审结案件100多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乐山法院不断加大涉农案件诉前调解力度,坚持“调解优先、以调促和”原则,依托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平台,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为春耕生产按下“加速键”。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