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惊险!喝酒时突发心梗,32岁男子3次心脏骤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1:2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薇

4月9日下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福医二院”),32岁的陈先生(化名)再一次被推进了手术室,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所幸,原来闭塞的冠状动脉经打通后,目前狭窄程度轻、血流正常、情况良好,可以不用放置支架。

回想起一周前,那可怕的濒死感,这位年轻人仍心有余悸。那天,他毫无征兆地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朋友及时送医,又在手术时心脏骤停3次!最终,在医生们的奋力救治下,转危为安!

喝酒时突发胸痛 手术时心脏骤停

1日晚8时,陈先生与朋友在一家大排档喝酒。喝到一半,他突然感觉胸部一阵接一阵地疼痛,同时,左上肢也出现疼痛、麻木感。本想忍一忍就过去了,不料,疼痛感愈发严重,豆大的汗珠从脑门滑落,他再也忍不了,朋友紧急将他送至福医二院急诊科。

“心电图显示,患者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须立即介入手术!”福医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耀国介绍。很快,陈先生被推进心脏介入手术室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间隔支开口狭窄80%,须立即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然而,就在医生们全力救治时,意外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手术前小伙血压、神志各方面都还好,但手术过程中出现了心室颤动(室颤)、心脏骤停!”王耀国主任介绍,心脏骤停后,介入医生团队迅速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所幸,心率、血压恢复了,手术得以继续。可没等医生们松口气,小伙又出现了第二、第三次室颤、心脏骤停,情况危急!医生们迅速给予电击除颤两次,并给予抢救药物,硬是从鬼门关把他给拽了回来。

王耀国主任告诉海都记者,心肌梗死是极为凶险的急症,经常会引发心脏骤停,有的患者自行驱车来医院治疗,结果半路发生心脏骤停,人还没赶到医院,就没了。“在手术中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我们也时有碰到。不过,这么年轻且连续3次出现心脏骤停的心梗患者,并不多见。”

多种因素作用 发病呈年轻化

据了解,心脏如同永不停歇的“发动机”,通过冠状动脉为自身源源不断地输送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冠脉的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缺氧而发生局部坏死。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骨后剧烈持久的压榨性疼痛,有濒死感,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死亡。

“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里,心肌梗死是一种老年疾病。然而,近年来的种种数据和实际案例显示,心肌梗死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被心梗盯上。”王耀国主任介绍,从医院接诊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从30多岁至50岁的中青年心梗患者并不少见,甚至有二三十岁的患者,最年轻的也才19岁。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1990年—2022年,我国25~45岁的年轻人群患急性冠心病(主要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猛增30%左右!

为什么心梗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王主任分析,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少运动、精神紧张、熬夜、冠心病家族史等。现代社会中,不少年轻人存在不良生活方式,比如,持续熬夜,饮食不健康,高油高盐高糖摄入过多,长期缺乏运动,抽烟喝酒,精神压力过大,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年轻化,这些因素也与心梗有很大关系。

提醒:胸闷、胸痛10分钟以上 及时拨打120

王主任建议,预防心肌梗死,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营养且低脂肪、低盐、低糖的食物;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戒烟戒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除此之外,要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以及肥胖人群,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干预。若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应及早干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胸闷、胸痛等是急性心梗的‘前驱症状’。当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达10分钟以上伴有冒汗的,要及时拨打120,到具有胸痛中心的医院就医。”王主任强调,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患者应就地平卧,保持安静,避免其情绪激动和过度活动,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一旦明确诊断心梗,需争取在黄金12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及时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

编辑: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