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周刊·文风新语|如何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6:03:00    

■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热衷抽象思辨的经院哲学,而是具有深切现实关怀、能够“思入时代的深处”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命脉、破解现实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不回应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和实践关切,就会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境地;千报一面、千台一腔,就会导致阵地萎缩、影响削弱。党的创新理论唯有直面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接地气”“冒热气”,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

唯有直面问题,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接地气”“冒热气”

锲而不舍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

□ 肖伟光 陈云龙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得跟进一步。党的创新理论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学理深厚、体系完备的科学体系,它并不能直接被群众所掌握,其间需要一个大众化通俗化的转化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中央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等8个方面为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其中明确要求要“切实改进文风”。锲而不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就要持续转作风、改文风,以鲜明的问题导向、鲜亮的人民底色和精准的传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问题导向

在解决思想困惑上下功夫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实践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正是各类风险挑战交错叠加、更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之际,这给党的创新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提出了全新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不回避矛盾、勇敢正视问题,敢破除痼疾、积极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热衷抽象思辨的经院哲学,而是具有深切现实关怀、能够“思入时代的深处”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命脉、破解现实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深刻解读、通俗讲解,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紧紧围绕问题进行传播。比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丝毫不回避矛盾,以深刻的内容、典型的案例和犀利的剖析,揭示了新时代严峻且复杂的反腐形势,展示了党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决心和意志,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不回应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和实践关切,就会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境地;千报一面、千台一腔,就会导致阵地萎缩、影响削弱。党的创新理论唯有直面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接地气”“冒热气”,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才不会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洞理论,也才能让老百姓对党的创新理论“可感可亲可信可敬”。

坚持贴近群众

在回应群众关切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要坚持贴近群众,在回应群众关切上下功夫。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曾提出一个著名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如果理论脱离群众,不能够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那么理论就不会受到群众的自觉接纳,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也就成为一句空谈。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就要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要“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引发群众精神共鸣,把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有效衔接,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将理论讲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心窝上,融通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展现脱贫攻坚的《山海情》,展现社会变迁的《人世间》等经典影视片,从群众视角出发,用群众语言讲述群众故事,生动展现人民群众的“中国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润物细无声”地洒进人民群众心田。

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工作中,要学会把“文件话”翻译成“弄堂话”“小巷话”,就是要接地气。党的创新理论具有特定的逻辑、风格和体系,有时候人民群众理解起来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必须进行“语言转化”,我们要将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人民群众相对熟悉、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将深刻理论转化为通俗化的大众表达,让人民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比如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可以讲“小区停车紧张如何办”“如何在商居混杂街区实现秩序井然”;讲“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讲“如何以板凳议事会实现老旧大楼宜居又宜业”“如何让家家户户对加装电梯都同意”。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党的创新理论越是体系化,就越是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把故事讲好,从鲜活的案例故事中体悟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乐意听”,才会“买账”。否则一味地照着文件读文件,只会把党的理论和中央精神“悬在半空、浮于表面”,其结果只能是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效果。

坚持精准传播

在创新传播方式上下功夫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理论传播需要遵守规律,坚持精准传播,不断迭代创新传播方式,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要强化分众化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强化受众意识是避免无效传播的关键,即把传播主体的思维转换为受众意识,树立理论传播的供给侧思维。党的创新理论本身政治性很强,加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吃透中央精神、没有做到融会贯通,在与群众交流时不区分受众对象、不关注对方的兴趣点,就会导致彼此不在一个频道上,群众很容易听不懂、不愿听。“群众爱听”的才是“好声音”。要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认知特征、媒介习惯和差异性需要,根据传播受众对象的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职业和受教育水平等不同人群类别,通过异质性的多元内容,采取多样化的传播策略,契合不同人群的风格、需求,提高内容适配度和人群的情绪共鸣指数,进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二是要加强交互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需要“灌输”但是不能“填鸭式”地强硬灌输甚至“家长式”地说教,要注重双向互动和平等交流,促使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从单向灌输转为双向奔赴,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学习讨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热情。互联网时代,没有互动就没有灵魂,没有走心互动就没有生命线。这在主流媒体的评论区有很明显的体现。一些主流媒体评论区全部关闭,即使是服务信息也无法评论;有的即便推出几条精选留言,但观点要么高度雷同,要么毫无营养,更无人回答用户提问。作为政务新媒体号的运营标杆,“浙江宣传”锐意创新,秉持“贴着民心、摸着良心”的理念,设置专人专岗负责评论区互动,积极回应年轻人的各种压力和焦虑,实现了与受众的深度共情、强烈共鸣。

三是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要巩固传统媒体的优势,同时要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势,大力支持发展新媒体,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同时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通过一流的传播能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提质增效。随着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一步融合,给受众带来沉浸式、跨时空的全新体验。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多生产短视频、海报图片等适合移动传播、社交媒体传播的产品,推出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媒体作品,打造更多刷屏破圈的精品,让当下的时事和党的创新理论以受众能听得进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分别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