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南开展消费调查:超半数受访者频遭推销电话短信骚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2:46:00    

顶端新闻记者 郭爽爽

智能设备和网络普及使推销电话、骚扰信息泛滥,加剧消费者权益保护挑战。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也重点揭露了骚扰电话乱象。

2024年7月1日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未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发送商业信息或拨打推销电话。

4月11日,顶端新闻记者从河南省消费者协会获悉,为守护消费者生活安宁,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信息传播环境,2025年3月1日至3月30日,河南省消费者协会面向全省开展了商业信息及电话对消费者生活安宁影响的消费调查。

【超半数受访者频繁遭骚扰,保险、金融等成主要来源】

据介绍,此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与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共计回收有效问卷样本21058份,完成电话深度访谈100份。

调查重点围绕消费者接收推销信息的频率、骚扰行为的类型来源、信息泄露路径、消费者应对情况与维权意识等方面展开,客观反映当前商业信息滋扰现状,并为有关部门提供数据参考以推动更有效的治理措施,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生活安宁(以下简称:消费者安宁权),该报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推销信息和电话骚扰普遍且高频

55.34%的受访者频繁遭遇未经同意的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其中32.87%的人每周收到数次,22.47%的人甚至每天收到。

(二)推销与诈骗信息渗透多个领域

保险、金融、房产等行业是商业信息骚扰的主要来源,诈骗类信息占比达39.26%。教培医美等行业也通过微信广告、电子邮件等渠道展开滋扰,受访者面临多维度的困扰,包括心情干扰、诈骗风险和信息过载。

(三)个人信息泄露是主要诱因

38.70%的受访者认为社交软件信息泄露是关键因素,37.71%认为APP注册后台窃取信息,33.74%指向网购与快递信息泄露。黑客攻击、企业不当营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四)受访者应对措施效果有限

尽管大多数受访者通过标记举报、拦截功能和拒接陌生号码等方式应对骚扰,但仍有41.57%的人对现有措施表示不满意,主要困难集中在信息辨识、技术拦截和隐私泄露方面。

(五)受访者对相关法律法规认知不足

超过六成受访者被滋扰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近三成受访者表示不知如何取消商业滋扰授权。受访者整体维权意识较弱,面对骚扰时多因缺乏维权意识或担忧维权成本而被动接受。

【受访者建议:加强监管和技术防范】

调查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企业营销策略不当、监管力度不足、消费者防范意识薄弱,是商业信息及电话滋扰问题的成因。

调查显示,受访者建议,加强监管和技术防范,赋予消费者更多自主权限应对滋扰。

具体来说,建议政府应加强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设立高效的投诉渠道,并强化法律监管。同时,允许用户自行设置允许接收的电话。此外,强烈建议电信运营商应建立有效的拦截与屏蔽技术,确保滋扰电话和短信无法直接传递到用户手中。

【省消协亮四大观点】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河南省消费者协会给出以下观点。

第一、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得默认授权、诱导授权,必须提供明确、简便的退订方式。

第二、通信运营商要主动作为,提升骚扰电话识别能力,完善黑名单系统,推动智能拦截技术升级。

第三、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滥用用户数据、虚假宣传、扰民推销等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理,真正形成震慑效应。

第四、加强公众教育宣传。计划下一步联合有关单位进校园、进社区、进平台,普及“安宁权”知识,让消费者懂维权、敢维权、会维权。

【央视曝光后,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骚扰电话有所减少】

在调查期间,2025年央视“3·15”晚会也关注了该领域。为了解消费者对曝光后商业信息和电话滋扰情况,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及时对现状做了问卷补充调查。

央视“3·15”晚会曝光后,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骚扰电话有所减少,这表明晚会的曝光对抑制骚扰电话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仍有13.01%的受访者认为骚扰电话没有变化,说明治理措施还存在不足,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实现更有效的遏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