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持续优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7:19:00日前,《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持续优化,在“总体向好、结构分化”下呈现出“下游保持稳定、中游持续发力、上游略有下滑”的变化趋势。
长江经济带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开放于一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也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轴之一。截至2024年末,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人口总量达6.08亿,占全国43.2%,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一半。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承载着破解区域失衡、重塑增长新动能的使命,要通过生态治理创新与制度型开放,为全球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报告负责人、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说。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等表示,“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概念,丰富了区域经济学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报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从低水平均衡到梯度性非均衡、调整中趋衡的阶段性特征,呈现出关联互动、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高水平、高效率、共生型均衡的特点。
据悉,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均衡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融合度指数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共同组成,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典型样板区域加以实证分析。报告显示,除直辖市外,江苏、湖北、四川三省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分别以1.3865、0.9406、0.8056领跑长江经济带下、中、上游。
“江苏作为下游协同发展的‘创新引擎’,其优势在于跨江融合与产业链深度协同;湖北破局发展的核心,在于绿色转型与都市圈协调机制创新;四川作为上游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标杆’,成渝双创经济圈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效应是其关键支撑。”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华举例说。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出30年来,对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和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但受机制性举措薄弱、监测评估体系薄弱等影响,区域协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范恒山表示,报告通过对110个城市均衡度、协调度、融合度测评,对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诊断并提出具体措施,是一项开创性工作。
目前,长江经济带流域发展仍面临瓶颈和挑战,包括:一是区域发展差距显著,核心城市虹吸效应突出;二是生态保护压力凸显,经济增长路径仍需优化;三是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空间失衡问题亟待破解;四是市场整合程度迥异,边缘区域协同壁垒突出;五是政策刚性有余,区域适配灵活性待强化。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分析认为,要构建跨区联建协作机制,多维推动资源要素均衡配置。充分发挥中央、沿江省份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机制作用,在区域空间规划编制、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区域创新与产业协作等方面,形成各展所长又紧密联系、治理协同高效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在强化生态经济协同共进上,创新绿色发展制度体系。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探索沿江城市碳排放权交易与生态银行制度,设立生态产业创新示范区等。在公共资源优化调配上,要健全高效精准化配置模型,精准预判长江经济带沿线基础公共设施布局及供需对接,避免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在破除市场分割上,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搭建跨区域产权交易平台,构建起一体化要素流通网络。
对于如何建立健全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报告认为,需要在政策刚性与区域灵活性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以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比如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政策试验区,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推动治理经验共享与政策适配创新等。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个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意义重大。该系列指数的连续发布,清晰勾勒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逐年改善,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耀说。(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栾笑语)
相关文章
- 年输送400亿千瓦时电量 金上至湖北特高压工程湖北段全线贯通 05-08
-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持续优化 05-08
- 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05-06
- 美好生活在云南|昆明轿子山第八届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启幕 05-02
- 石首:这5条精选主题线路 承包你的“五一”假期 05-01
- 【天气】“五一”假期期间 有大风沙尘天气 04-30
- 稳就业稳经济,五方面若干举措将出台(权威发布) 04-30
- 2025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群众方队横渡报名启动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