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寻山城“绿色动脉”④|“绿色出行”勾勒超大城市低碳发展创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45:00清晨,新能源公交车穿行立体山城,长江游轮通过清洁岸电补充能量,高速公路如丝带般轻绕群山——这些日常场景,正勾勒出重庆绿色交通发展的现实图景。
近年来,重庆将生态理念贯穿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探索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路径。
01
绿色建设
在山水间织就生态路网
在武隆区长坝镇峡谷,已通车的渝湘复线高速双堡特大桥飞架山间。作为该大桥建设时的施工便桥——被网友称为“纸片桥”的工程同样引人注意。
这座长245米、最大车辆荷载达45吨的施工便桥,在施工团队的创新建设下,取代原本需在山间修建的运输便道,节约用地约15亩,减少树木砍伐约2800棵。

双堡特大桥建设时的施工便桥。中交二公局供图
这样的绿色实践已成为重庆交通建设常态。
在“把高速公路轻轻放进大自然”理念指引下,重庆高速从规划、建设到运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BIM等新技术,科学选线、布线,因地制宜采用低路基、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措施,减少重复建设、减少土地资源占用;
推进绿色施工、低碳施工、智慧施工,综合利用隧道弃渣、工业废弃物,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生态系统破坏。
轨道交通建设同样彰显生态匠心。
智慧系统实时监测噪音扬尘,一旦数值超标就会发出警报,扬尘超标时还会自动开启喷淋降尘。
在线路穿越居民密集区、跨江大桥等环境敏感区时,特别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替代普通道床,有效降低列车运行时的振动与噪音。
《重庆轨道集团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的发布,更系统规划了轨道绿色建造的方向:推广山地A型车,推行公轨集约,重点推动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当交通建设从“看天吃饭”到“顺应自然”,每一条道路、每一座车站都成为展示生态文明的窗口。
02
绿色运输
每段里程都留下低碳足迹
朝天门11号码头,“世纪荣耀”号游轮静静停泊。游轮停泊期间,船上所有动力均由岸电供应。
“以前用燃油发电,噪音大,旅客体验感差,运营成本也高。”“世纪荣耀”号船长李国云说,使用岸电后用能成本减少了一半。
这样的绿色蜕变正在长江黄金水道上演。
重庆市港航海事事务中心介绍,重庆建成标准化岸电设施的泊位达到286个,标准化岸电设施应建尽建率达到99.3%,1000吨级以上非危货码头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全市600总吨以上符合条件的运输船舶基本完成受电设施改造。
今年一季度,全市靠港船舶使用岸电238.4万度,同比增长25.3%。自“十四五”以来,全市靠港船舶使用岸电达3919万度,可替代燃油约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8万吨,为实现船舶减污降碳、节能减排、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陆上运输的“绿色变革”同样澎湃。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公交运营公司持续加大对纯电动新能源车的投入,截至去年底,重庆公交已投放新能源公交车辆5370台,占总车辆的61.8%,这个占比还将不断提升。
公交站场构建起“光储充放检”微电网系统。在福佑路公交站场,有83.7kWp车棚光伏、100kWh储能电池、8个V2G充放一体化充电桩、41个常规充电桩。在这里,公交站场既能通过光伏发电实现自给自足,又能储存当天用不完的电量,也可以通过V2G充电桩,让纯电车辆充当“充电宝”实现放电。
去年3月,重庆公交完成了首笔“碳惠通”项目自愿减排量交易,交易温室气体减排量约16.7万吨,交易额600余万元,成为全国首例公交低碳出行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交易金额将依据可行的商业模式向乘客分配回馈。
当每一艘船、每一辆车成为绿色低碳的践行者,城市跳动着低碳脉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新能源公交。重庆公交供图
03
绿色出行
公交轨道智联畅达
“现在出门太方便了!3103路几分钟就有一班,下车直接换乘轨道。”说起平日载着自己出行的“小巷公交”,家住铜元局附近的谭女士不禁点赞。
3103线运行轨道铜元局环线。这条线近期优化调整后,日运行班次约180班,早晚高峰班次间隔缩短至3分—5分钟,平峰时间段班次间隔为5分—10分钟。
公交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公交不断完善公交系统,通过缩短长距离线路、减少与地铁重复线路、加强次支道路接驳覆盖等措施,优化公交线网。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共开通常规公交线路745条,其中611条与轨道接驳。今年还将继续优化调整公交线路不少于60条,新增微循环线路不少于10条。出轨道站就是公交站,公交与地铁无缝接驳,助力市民绿色出行。
智慧化建设让绿色出行更便捷。最近开通的“响应公交”3661路,实现市民手机下单,系统自动匹配公交车来接,并自动规划最合理的行驶路线。

重庆高速服务区里的充电车位。重庆高速集团供图
针对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趋势,重庆高速全路网服务区已实现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通过“e路畅通”小程序,车主可以实时查询服务区充电站分布、充电桩使用状态等信息,缓解长途出行的“里程焦虑”。
当公交系统精准响应市民需求,当新能源车便捷充电,重庆正通过“硬设施”与“软服务”的双轮驱动,让绿色出行融入市民日常。
向“绿”而行!当绿色动脉在巴山渝水间延伸,当低碳理念随车轮船桨浸润生活,这座山水之城,正以交通为脉,谱写新时代的“绿色协奏曲”。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艳
相关文章
- 探寻山城“绿色动脉”④|“绿色出行”勾勒超大城市低碳发展创新路径 05-23
- 第七届西洽会·探馆|无人机、机器人扎堆,汽摩黑科技出圈……今年西洽会好看好玩“新”意满满 05-22
- 大区大县挑大梁|解开缙云山“绿色密码” 北碚走生态经济双赢之路 05-20
- 2025华中国际车展闭幕:超30款华中首发车型与超10项创新技术发布 05-20
- 部分线路单车次乘客不足2人,北京拟撤销、优化这些公交线路 05-20
- 【撸起袖子加油干 风雨无阻向前行】河北高速公路总里程今年将突破9000公里 05-19
- 民企如何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来看重庆这家企业的探索 05-19
- 机械车位明明为解决停车难,却让停车更难了? 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