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论语》中的“绘事后素”是什么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2 10:06:47    

《八佾》中,孔子和子夏曾经对《诗经·卫风·硕人》的诗句进行讨论,“绘事后素”正出现在这段讨论中: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发现,“绘事后素”和“礼后”之间是被解释与解释的关系。当子夏追问“礼后乎”时,孔子认可了子夏对《诗经》的理解能力。

《卫风·硕人》

首先得从师徒二人讨论的这句诗说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写的是美人的外貌和神态,翻译过来就是“有酒窝的脸笑起来很美,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生辉”。“素以为绚兮”不属于《硕人》一诗之中,大概可以被译为“洁白的底子上施着文采”。孔子对这几句诗的解释是“绘事后素”。

按朱熹的说法,“绘事后素”其实是“绘事后于素”。也就是说,先有洁白的底子,才能进行绘画。用这个说法来看前面的诗句,美人先有了美丽的五官底子,薄施粉黛后才会更美。

在洁白的纸上作画

再看子夏的进一步追问。“礼后乎”意味着“礼”在“素”和“绘事”中对应被放在后面的“绘事”。那在礼之前的底子是什么呢?

朱熹说:“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也就是说,在礼仪规范之前,更重要的是,要先有道德品质,先有一颗善心,也就是先达到内在道德,这才是礼之本。在这个基础上施行礼仪规范,做到外在道德,才是孔子所期望的状态。子夏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认为他已经具备了言诗的能力。

“绘事后素”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上,比起让孩子们努力完成外在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先有一颗合乎道德期望的善心。

对善心(内在道德)和善行(外在道德)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