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镜子里的香积寺》 致敬贝聿铭 纪念贝建中访问杭州英蓝2周年(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3:09:00作者:于志强
2023年8月22日,贝建中先生从万里之遥的纽约专程来到杭州英蓝中心,这是一个8年的邀约。
2014年,我取得香积寺旁的土地后第一时间告诉他:做这个项目是受他父亲贝聿铭先生设计汉考克大厦历程的启示。
1. 缘起与初心
2014年7月,北京金融街英蓝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经过15年磨砺,已步入正轨,楼里客户朋友受拱墅区委托,邀请我为正在规划中的运河CBD建言献策。此次行程,先看规划,之后参观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区域(京杭大运河6月22日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参观富义仓、御码头、运河起点碑、“走运”、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香积寺。
这一带还有一个大的区域名称叫“卖鱼桥”,据宋代文献《咸淳临安志》记载,那时运河每日千船往来,南宋时期该区域已形成主要鱼鲜市场。据明代《武林梵志》记载,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由宋真宗赐名“香积寺”,是运河香火最鼎盛的寺庙,称为“运河第一香”,是杭城唯一一所坐落在城市中心的寺院。香积寺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主供监斋菩萨的佛教寺院,监斋菩萨男女两相,为厨神和乐神。
参观完香积寺,已迈出寺门,陪同的朋友非常热情,建议再上钟楼看看,于是我们又重新踏入寺庙,钟楼一层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住持特邀我撞钟祈福,撞钟后,在钟楼平台上,我注意到寺庙对面相邻的空地,这块空地因为有2米多高的围墙,所以人们走在路上是看不到里面的,这块地与寺庙之间仅隔一条24米宽的小街——丽水路,出于职业敏感性,我问起这块空地的用途,陪同的朋友告诉我这块土地即将入市拍卖,用于综合建筑开发,并为我讲述了这块地的城市规划条件和意向发展商的情况。香积寺庙钟楼高点为14.69米,意向开发商在一街之隔的地方将建设80米高的综合体,一旦建成将会对寺庙带来不可逆的压迫感,我向同行的政府人员建议修改规划条件,“让一让寺庙”,回京后我一直惦念这个事情,很快这个地块进入了拍卖流程,这意味着这个项目进程已经不可逆了。我请当地朋友与地方沟通,是否欢迎我们来参与这个项目,地方很开明,表示在这个环节是公平的,谁来参加都欢迎。
北京同事们对这个项目是有异议的,一则我们熟悉北京市场,北京也有很好的项目可以选择;二则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且这个城市商业建筑已经处于过剩状态,有同事在调研后说,“当地最贵写字楼的租金还不如我们北京大厦地下三层库房。” 我认真的做大家工作,做了一个比喻:“你到了这个城市,看到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耍,后面有车来了......” 前去拍地的同事问我是否有价格上限,我告诉她,“你负责把它拿回来”,经过27轮竞拍,取得了这块土地使用权。

2. 贝聿铭的粉丝
我是贝聿铭的粉丝,源于1980年代我在中国银行工作的经历,那时办公地点在天安门广场西侧西交民巷17号,入行时恰逢在修行史,行史重要的一篇是中行的建筑,1937年完成的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厦,1951年建成的香港老中银大厦,1954年落成的新加坡中国银行大厦,这三栋楼一直到1960年代末期都是亚洲最高楼、毗邻汇丰银行,“那个年代,银行用建筑彰显信用”;中国银行的辉煌历史由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缔造,其中贝祖贻先生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第一任总经理(1918-1927),也曾任中国银行总裁,此时,贝祖贻的儿子贝聿铭正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我也由此开始了解贝聿铭的传奇。香港中银大厦1989年8月落成,成为香港回归的定海神针;1990年代,贝聿铭先生又受托设计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出于对于贝聿铭传奇人生的敬仰和建筑的热爱,我走遍全球,看贝聿铭的建筑。

©Pei Architects
3. 镜子里的教堂
90年代初期,我曾专程去波士顿看贝聿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的重要里程碑作品——汉考克大厦。
1966年,汉考克保险公司邀请贝聿铭在波士顿设计一栋新的总部大楼,目标是成为波士顿的地标“让竞争对手建造的保诚大厦相形见绌”。波士顿拥有众多维多利亚风格历史建筑,城市以建筑保守著称,甚至通过限高政策捍卫19世纪的天际线。贝聿铭则希望呈现“这个时代的建筑”,考察地块时,他注意到,与这个地块一街之隔是始建于1733年的三一教堂,为了避免高大建筑对教堂的压迫,贝聿铭率先采用了隐框玻璃幕墙技术,“我做玻璃幕墙,让蓝天、白云倒映在里边,让它消解在空中,而底部的镜面玻璃倒映着三一教堂的古建筑,向它致敬。”——贝聿铭。

1983年,贝聿铭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评审团称赞他“赋予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汉考克大厦历经非议和磨难终获成功和认可,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里程碑。
我在香积寺钟楼平台上看到一街之隔的这个地块时,即时联想到汉考克大厦,这是同一个故事。
4. 设计之路
取得土地后,我与同事们讲:“这个项目与香积寺一街之隔,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好的建筑、匹配寺庙;一个好的项目,首先需要的是好的建筑师,我们要邀请设计过最现代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师来设计这个作品。”这需要时间去联络沟通,团队提出,是否利用这段时间先请国内设计师试一下,故邀请了浙江大学设计院和上海翌城建筑师事务所先行开展概念设计,从他们的设计探索中,我们感到从原有城市规划中跳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1. 让建筑设计师们去想象
我们的国际设计师邀约得到了积极的回应,经过商谈,确定了6家境外事务所参与这个项目的概念设计,分别是美国Arquitectonica建筑设计事务所、英国TFP FARRELLS建筑设计事务所、西班牙 Nieto Sobejano 建筑事务所、法国 Moatti-Rivière 建筑事务所、德国 AGN INTERNATIONAL GmbH、荷兰 Cepezed 建筑设计事务所,浙大院全程统筹。
每家主设计师团队都到杭州实地考察项目,三个月后开始第一轮概念设计汇报,在听汇报的前一夜,可以形容“我的心在脑子里”,满心期待,听到一半,“我的心掉到地上”,团队提出是否要重新请设计师,我说要给他们时间,这7家事务所又做了第二轮、第三轮,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个期间,我们没有向设计师们讲我们的“想法”,我们也没有“想法”。
4.2. 我们的想象
4.2.1. 后退30米
听了近一年的汇报,我自己和团队仔细地去感受每一家的设计,也反反复复实地感受这个地块和周边的环境,和每家设计师团队沟通我们的想法,我讲到“我做这个项目的首要目的是希望成就寺庙,就是我们不能压他,把天际线让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后退。”我提出:“从我们的建筑线向后退30米,这30米空间规划高度为80米,我们只建9米、2层高。”我认为:“相对于寺庙15米左右的高点,这个高度与寺庙的关系是均衡的。”每一位设计师都告诉我,如果后退30米,可能没有办法完成项目的容积率,我也表态“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在容积率方面做出牺牲”。
“临近香积寺一侧从建筑用地后退30米,2层高的小体量建筑,创造出一个与香积寺过渡的“呼吸带”,在近人尺度上,产生了寺庙与现代建筑的均衡之美、和谐之美。人们走在丽水路,两侧的建筑体量相当,最大程度减少了高层建筑对寺庙或对城市道路的压迫感。一如贝聿铭在汉考克的设计为避让教堂日照而收窄平面,我们选择将天际线还给寺庙。”
————浙大院建筑师王昕洁

4.2.2. 这个时代的建筑
“我们希望这个新兴建筑群是一组最现代的城市建筑雕塑,匹配寺庙价值,我们也希望这个项目是精品中的精品,与有着千年历史的香积寺交相辉映。”,“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的建筑记忆,我们认为,当今时代的建筑形式是现代、当代,我们这个建筑群是‘这个时代的建筑’,与传统和当地的环境对话。”
4.2.3. 紫气东来
2014~2015年时,香积寺的正南方被城中村和居民楼所堵、西侧被运河间隔、北侧为五十年代初的国家厂丝储备仓库所断,我们的地块在寺庙东侧,“如果我们做一个很‘实’的建筑或围墙,寺庙将成为‘笼中鸟’”,我们项目东侧的长乐路是高等级路、地铁在长乐路下方,故将来的主人流是在这一侧,我们提出“希望项目成为寺庙的侧广场、做寺庙的衬托,为寺庙开气、引流——‘紫气东来’”。
“通过一年多的调研、讨论我们逐渐清晰,将大兜路历史街区的街区肌理及香积寺对称的布局吸收、重塑,使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肌理在项目中延展,我们采用开放街区式商业模式,与香积寺平行地敞开了4个视野通道;原城市设计和意向开发商设计,将80%土地用于住宅、20%土地用于建造高密度写字楼,我们将64%土地用于公建,36%土地用于住宅,最大限度将土地留给公共空间,留给市民。”——浙大院建筑师王昕洁
4.3. 建筑师的美妙
从这时起,又经历了近2年的探索,最终在2017年美国ARQ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本纳德(Bernardo Fort-Brescia)大师的平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4.3.1. 创造惊喜——本纳德

Bernardo Fort-Brescia / 本纳道·霍 美国建筑师协会资深院士 美国ARQ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
这位美国大师特别说到“我们总在思考:下一个世界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在历史、当下和未来之间寻求平衡,杭州英蓝中心不只是一个商业项目,还具备文化意义,我们需要这个时代的美第奇。”
“很少有项目,位于如此著名的历史建筑旁,香积寺的建筑很有趣,是一座长方形庭院,由多进院落和接连的厢房组成,内部功能层次分明、相互对称,这很像紫禁城的布局,有着一系列渐进式开放空间,每个空间内的体验都不尽相同,使用者的居所在较深处,待客区在外部,从开放到私密,富有条理。我想这也许这就是能启发我设计的灵感,这些传统空间所传达的讯息可以被融入到现代项目中,赋予它现代的形式、现代的形状,形成现代的建筑。



建筑是为空间服务的,空间远比建筑本身更重要。我认为项目的精髓正在于这些空间,因为这种功能空间处于宽广街区的深处,它们能为街区内部带来生命力,也是这个项目的内在活力。我们的高层建筑都退让了香积寺,在邻香积寺一侧,我们设计一组低矮的画廊街建筑与香积寺达成平衡,实现从祥和到城市喧嚣的过渡,从精神层面到现实层面的过渡。
两个对称的主体塔楼采用七分塔结构,即体量是七等分的,这样塔楼看上去会显得更纤细。我把它们比作很多棵树干,或者一片树丛,在这种想象里,人们总会想在其间搭建一个树屋,可以在不同位置插入几根树枝。最终在设计中,我们追寻了这些创造惊喜的时刻,我们在三个‘树干’上向外延伸设计了通透的悬挑,让你能突破塔楼主体的边界,走到常规空间无法抵达的位置,抓住那些让你仿佛悬停在半空中,或是漂浮的瞬间。同时,这些可以眺望地平线、看到周边的BOX将方形的楼体变成若干体块的组合,有效地释放了主体塔楼的对周边环境的压迫感。”
同时减少了L型塔楼对香积寺的压迫,礼让原则贯穿平面设计始终,如同香港中银大厦通过层层内退消解体量,释放主体塔楼的对周边环境压迫感的手法。
进一步减轻规整建筑对香积寺和周边环境的压迫。
“沿着主中轴线,项目以公共建筑为起点,逐渐进入私密的住宅,从南到北递进三个开放空间,南侧的地面广场、中间联通地上地下商业的开放广场、北侧住宅的中央景观庭院,不同的功能特征带来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变化,从概念上呼应了我们西侧香积寺‘三进院落’的平面布局概念。塔楼后退以后,整个用地就更紧张了,在总体布局上 我们吸收了大兜路历史街区的街区肌理,和香积寺对称的平面布局,加以重塑,这样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肌理,在我们项目中得到了延续,让现代的建筑跟周边的历史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合起来。人们可以在塔楼不同的高度和位置驻足远眺,俯瞰阡陌街巷,这里运河绵延,新兴的都市在历史与文化的沁润下生气勃勃。”——浙大院建筑师王昕洁

4.3.2. 立面协奏曲——斯特凡
4.3.2.1. 形态
从2017年开始,7家设计师事务所又在本纳德大师的平面上设计项目的立面,又经过1年的磨合,最终我们采用了TFP Farrells建筑设计事务所Stefan Krummeck斯特凡大师的方向。

Stefan Krummeck斯特凡 Farrells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
“这几年我曾多次到访杭州,每次都会被这座城市动人的风光所迷住,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起点,运河畔的勃勃生气总会浸润到这一地块。我非常希望项目的设计,能够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建筑在外观上融汇城市面貌、当地文化,争取找出多层次的设计思路,从一切事物中汲取灵感。”
“这是一组现代建筑雕塑群,立面设计既要表达出一致的建筑风格,更需要不同尺度的组合、丰富的层次,宛如一首协奏曲。塔楼的立面设计借鉴了蒙德里安的艺术风格,线条在庞大的建筑体块上交叉延展,刻板的建筑外形被体块拆解为可感受且亲人的尺度,释放了庞大建筑体对寺庙和周边城市环境的压迫感。”

“建筑立面,通过使用简单的线条和立面的拼合,利用不同铝板、型材、钢竖梃与玻璃组合灵巧地拼贴出四个基础立面类型,呈现蒙德里安式方块。这些精致的组合塑造出了更修长、更有雕塑感的建筑型态,强化了视觉上的透视感,使建筑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更加轻盈,成就了新造型主义的艺术形式——立起来的蒙德里安。”——孙晞如 幕墙顾问 祥云公司创始人
4.3.2.2. 色彩之路
立面形态确定后是色彩的选择,"任何深的颜色都会使庞大的建筑群对寺庙和周边的城市环境带来压迫感,我们希望这个建筑群的颜色非常浅,作为传统、厚重、古香古色的香积寺的陪衬;我们希望色彩现代、简约、轻盈、明快、有科技和未来感,与象征着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寺庙对话。"
4.3.2.2.1. 英蓝银
“白”曾是第一选择,为此我们考察了以白为特色的理查德 · 迈耶(Richard Meier)建筑——洛杉矶盖蒂中心(Getty Center)、德国巴登巴登布尔达博物馆(Museum Frieder Burd)、荷兰海牙市政厅(The Hague City Hall),在海牙市政厅,大家一致同意,大体量建筑用白色会使建筑显得软、没有刚性,于是我们回到了贝聿铭的银色。
我一直与大家描述,90年代我在香港时,经常会陪内地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而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是我带他们必看的景点。白天银色的中银大厦在阳光之下折射万千光华;夜晚从九龙望向港岛,中银大厦在光芒中熠熠生辉。
银色是现代化学的创作,代表技术进步,象征未来,更符合现代、未来与传统的对话。
荷兰阿克苏诺贝尔(AkzoNobel)为我们创造了一款最浅的银,“我们测试了十七种配方,并添加了金属颗粒,细密的金属颗粒形成肌理反射各个角度的阳光,使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把它命名——‘英蓝银’”。

4.3.2.2.2. 冒险的“白”
本纳德在设计中创造了悬挑——这一惊喜时刻,他在两幢主塔楼沿四个方向延伸了三个通透的悬挑,“让人们突破塔楼主体的边界,走到常规空间无法抵达的位置,仿佛悬停、漂浮在空中”。——主创建筑设计师:本纳德

斯特凡为悬挑BOX铺陈了一种稚嫩、纯真、极具活力的白色,白色在建筑中的使用是一种冒险:结合当地的气候、日照、降水等环境因素,白色的应用充满了变脏、变黄、褪色的担忧。阿克苏诺贝尔同样接受了这个挑战,采用了一款在佛罗里达曝晒场历经30年实验的TRINARTM氟碳涂料,呈现了这种白色。
阿克苏诺贝尔配色中心经过反复尝试,调试配方比例和色差,最终得到这款素雅、现代、中饱和度的色彩表现。“这是一种现代与未来的白——冷、低调、优雅、高级,为保证性能、品质的100%实现,我们与材料喷涂工厂的技术团队配合控制产线炉温、制定缜密的生产流程,最终——‘英蓝白’得以在悬挑BOX上圆满呈现。”
——阿克苏诺贝尔团队

4.3.2.2.3. 英蓝灰
斯特凡用银色的型材勾勒出建筑修长、轻盈、具有雕塑感的线条,使建筑“刚中有柔”;同时以不同规格的灰色铝板分割体块,使建筑呈现和谐的韵律感。
但灰色是一种色域很宽的颜色,灰色往前或者退后一步都是灰色,如何能在其中遴选出优雅的灰?使它既能细腻勾勒出建筑线条,又能完美衔接“英蓝白”的纯净悬挑与“英蓝银”的竖梃型材。

"为了精准捕捉理想中的灰度,英蓝的工程师与我们按照建筑师的想象,一起构建了一个精密的矩阵——在选定的色域范围内,按明度、彩度的强弱差异排列组合,先制作系列小样,初选后制成足尺样板,在真实的建筑立面上接受日光与视角的严苛考验。结合项目设计语言以及现场的反复比对,我们最终选择了浅灰、蓝灰、深灰、米灰,分别用于办公、商业、住宅及下场广场等区域。"
"然而,灰色的微妙在实际实施中再次遭遇挑战,施工发现即使相同配方的灰色在大尺度的应用中竟也呈现出细微的色偏。我们一同溯源生产日记,膜厚、烘烤温度逐一比对,最终聚焦于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环境湿度,细微的湿度虽不改变颜料本身,却影响涂层光泽度,烤漆的最终效果是色彩与光泽的共同呈现,光泽的差异,足以让眼睛‘看见’色彩的偏移。"
“为了解决飘忽的湿度,我们与厂家协同改进了喷涂车间,在四条喷涂线起始、中途、末端以及油漆固化区,采用精密湿度计实时监控。更进一步,我们观察到中涂层是灰色表现的关键,传统仅控制总膜厚的质检不足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必须实施分层检测:底漆8μm、中漆27μm、面漆10μm,各层厚度偏差严控在±1μm之内,总膜厚确保≥45μm。终于让每一微米的‘英蓝灰’都得以准确表达。”
——阿克苏诺贝尔团队
4.3.2.2.4. 宝石蓝
在斯特凡的立面协奏曲里,金属是管乐,白色是鼓点,那么铺陈建筑底层色域的“宝石蓝”,犹如乐队的弦乐,形成了旋律的基调,蓝色,是冷色调中最冷的色彩,晶莹剔透的宝石蓝是向往天空的色彩。
汉考克蓝
“蓝色玻璃幕墙是汉考克大厦设计理念的延续——作为全球首栋蓝色反光玻璃全隐框幕墙建筑,其蓝色调源于真空沉积与化学镀膜形成的金属薄膜,是选择性反射与天空映照共同作用的结果。浅蓝色镜面玻璃,使大厦能动态反射周围环境(如三一教堂、天空和云层),形成变幻的视觉效果,使美学与城市融合。汉考克大厦是世界上第一个整体采用热反射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发的热反射玻璃基于真空沉积技术,把原子构成的单层金属膜附着在玻璃表面,呈现出镜面的效果。氧化物致色的玻璃基板和金属镀膜呈现出蓝色的金属镜面质感,使大厦能动态反射周围环境。汉考克大厦使用的单层玻璃是50年前的技术。”
——孙晞如
宝石蓝(南玻)
英蓝要求幕墙玻璃采用当今世界最新技术和工艺、呈现建筑师设计的均匀、纯净、晶莹的“宝石蓝”,南玻集团采用了最新的三层双银Low-E玻璃。
但要实现“真实、动态反射天空和游走的云朵”的效果仍面临两大技术挑战:其一,钢化玻璃固有的应力斑会导致镀膜后颜色不均;其二,玻璃弓形值(平整度偏差)直接影响成像真实度,我们历时两年探索、测试,终于实现技术突破。
“我们使用三重光学检测流程,确保每片玻璃的镀膜色差ΔE≤0.5(肉眼不可辨),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保持色调统一,我们搭配使用了9层纳米级材料各异,厚度不同的镀膜,在室外、不同季节、各个时间段自然光环境下,反复观察、实验测量颜色差异、调整应力斑均匀性,最终将国标3‰的弓形值降至1‰以内。”
——南玻集团

4.3.2.2.5. 隐形的白(南玻)
“自玻璃问世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透明的,但实际上,普通玻璃是绿色的,近代化学的探索发现其实这种绿色来自原料中少量的氧化亚铁(FeO),纯粹透明的玻璃被视作当代玻璃制作技术的顶峰。
悬挑盒子和大堂的落地玻璃采用的是隐形的超白玻璃,贝聿铭设计卢浮宫金字塔即使用了这种玻璃,铁含量≤150ppm,透光率为91%;南玻集团进一步优化工艺,“将铁含量降至120ppm以下,透光率提升至95%,接近“无玻璃”状态,同时调整生产线,实现8.5米的巨幅规格,最终达成“盒子悬浮于空中”的视觉效果,宛如嵌入蓝色玻璃的云朵。”
——南玻集团


我们将现代的建筑语言融入到外立面细节,丝丝入扣,浑然天成,最终实现了赏心悦目的平衡,宛若一首协奏曲,幕墙色彩是我们对贝聿铭建筑美学的深沉致敬。
4.3.3. UHPC——斯特凡的画廊街立面符号
“画廊街立面材料7个团队经历百余稿设计仍未定案。英蓝希望呈现与现有商业完全差异化的新型商业形态——“当代艺术与生活方式聚集地”;邻香积寺一侧后退30米空间规划的小体量建筑“画廊街”(Gallery St.)是这个新型商业的起点。”
“悬挑盒子的设计与整个项目呼应,也延续在画廊街的设计语汇上。最初,我们尝试在画廊街上使用偏深色或更为明亮的色调,也考虑了运用一些石材,因为我们觉得画廊街是一个人性化的衔接区域,应该使用一种更温暖的材料。
画廊街面朝西、南两个方向,采光充足,会有大量的日光照进室内,然后我们联想到了杭州在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南宋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京杭大运河是当时主要的商业动线,因而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有着丝绸质地,又给人以纤薄之感的材料,用略微弯曲、恰到好处的曲线,来柔和材料自身的坚硬感。
2019年岁末,我为英蓝呈现了一款新型材料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一种高精度、高强度、高韧性、孔隙率低的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这种材料在中国内地商业项目没有先例,故建议考察迈阿密设计街区DIOR店建筑。”
——主创建筑设计师:斯特凡


为考察这款材料,我们团队专程飞往佛罗里达,圆了海湖庄园邀约,在那里度过了平安夜;之后到迈阿密,在迈阿密设计街区,当即决定使用这款材料。
斯特凡设计了三款UHPC标准板方案,法国拉法基公司以其专利Ductal®UHPC为基础,结合画廊街立面设计的强度和曲面要求,配制出英蓝所需的UHPC复合材料,这是拉法基公司首次与发展商与直接签约,使用这一材料。
“Ductal®UHPC是世界上第一批工业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这是一项远远领先于时代的创新,在全球拥有27项发明和200项专利,它具有卓越的强度、耐久性和延展性,又兼具美观度,作为一种自流平材料,满足双重曲率和尖锐、复杂形状的设计需求,细腻的颗粒提供整洁的饰面。为确保细腻光滑的质感,实验对比了木模、玻璃钢模和钢模的实物样本。最终,钢模精度高、稳定性好、受力合理、能抵抗UHPC涨模力且脱模效果优异,尽管它造价高,仍成为必然选择。最终,画廊街外立面的86片巨幅UHPC面板,均由数字化3D技术设计的钢模具塑制而成,实现了材料与工程学的超越。”
——拉法基(Lafarge France)
超大尺度波浪形白色UHPC面板表面细腻、错落悬挂、弧线优美,如展开的丝绸,呈现典雅的现代质感,日光可穿过微翘的板侧缝隙透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有效缓解南、西向的过度日照,连绵的曲线柔和了建筑立面的硬朗感,与行人更为亲近,与香积寺传统的飞檐斗拱、古朴重彩,形成对比、呼应与衬托。
“这组画廊街设计充满艺术性,每个橱窗都仔细推敲,犹如奉献给城市的建筑雕塑一般,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这30米的后退空间,为香积寺让出了天际线,使寺庙与新兴的综合体建筑群,与城市环境之间有了均匀的呼吸,成为新型商业的开端。当人们从运河走来,它如同一个独特符号,吸引并提示着:即将步入一个非凡的艺术空间。"
——主创建筑设计师:斯特凡
相关文章
- 《镜子里的香积寺》 致敬贝聿铭 纪念贝建中访问杭州英蓝2周年(上) 08-22
- 上海确认:亚洲最大奥特莱斯要来了!位置公布,竣工时间定了! 08-20
- 12个项目晋级决赛!第四届济南知识产权强省会建设创新大赛初赛开赛 08-18
- 岫岩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08-13
- 七台河出台黑龙江省首部地方性建筑垃圾管理法规 08-09
- 渑池住建局解“薪”愁 42起欠薪案件化解彰显为民初心 07-24
- 17年未建成,特朗普宣布终止对加州高铁的联邦资助 07-17
- 武汉这里新建一所学校,明年9月投用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