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惊险!3厘米鱼骨 “暗藏” 纵隔,三“镜”合璧联手上演 “生命保卫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0 20:47:00一根鱼刺能有多危险?轻则扎在舌根,重则刺穿食管、游走纵隔,与致命大血管“擦肩而过”!近日,74岁的张爷爷(化名)因误吞鱼刺,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异物追击战”。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消化内科、心胸与血管外科三科专家强强联手,用“火眼金睛”和“绣花功夫”最终帮张爷爷化解险情。

惊险24小时:一根鱼刺的“致命穿越”
3月16日晚,张爷爷在晚餐时不慎被鱼刺卡喉,喉咙瞬间如针扎般刺痛,吞咽时梗阻感强烈。情急之下,他试图通过强行进食将鱼刺“压”下去,短暂的不适缓解让他误以为危机已过。然而,次日清晨,胸骨后方的隐痛和早餐难以下咽的窘迫,促使张爷爷在家人的陪同下,紧急前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此时,这根“消失”的鱼刺已在纵隔深处蛰伏近24小时,一场无声的致命威胁悄然逼近。
张爷爷入院后,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王宸欣接诊。为了尽快定位异物的位置,王宸欣第一时间使用喉镜对张爷爷的口咽和喉咽进行了全面筛查,喉镜检查并未发现鱼刺的踪影。为了进一步确认鱼刺的位置,王宸欣建议张爷爷进行食管CT检查。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食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帮助精确定位异物的位置,尤其是对于像鱼刺这样细小的异物,CT检查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张爷爷随后接受了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食管上段 2.5cm 高密度影!鱼刺已刺穿食管壁,尖端距锁骨下动脉仅2毫米(≈一张 A4纸厚度),纵隔内出现气体——提示感染风险。
面对CT显示的危急情况,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彩鹏及其团队迅速行动,紧急进行食管镜探查。然而,由于食管黏膜严重水肿,鱼刺的位置难以锁定。为了更精准地定位异物,团队联合消化内科叶国荣主任,启动了“食管镜+胃镜双镜联动”:胃镜通过放大视野精细探查,食管镜则撑开腔道,避免注气导致穿孔风险。尽管在高清“放大镜”下,医生们仔细检查了食道损伤区域,却仍未发现鱼刺的踪影。这一结果让团队意识到,鱼刺可能已经游走到了更危险的位置,进一步的治疗迫在眉睫。

终极追击:胸腔镜“擒获元凶”
面对鱼刺可能游走至纵隔的风险,心胸与血管外科主任臧东钰带领医师李浩、黄金富、方明星,决定采用胸腔镜进行深入探查。经过2小时的精细操作,终于在纵隔深处成功揪出了长达3厘米的弧形鱼骨!鱼刺被安全取出,险情得以彻底化解。目前,张爷爷术后恢复良好,正在逐步康复中。这场惊心动魄的“异物追击战”在多学科团队的默契协作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专家提醒:鱼刺卡喉,这些做法不靠谱
鱼刺卡喉,很多人的操作等于雪上加霜,专家提醒,尤其是以下误区要避免:
吞饭团或吃馒头——可能将鱼刺推向更深、更危险的区域!
喝醋——醋的酸性会刺激黏膜,却无法软化尖锐鱼刺!
盲目抠喉——可能造成二次划伤甚至窒息!
正确操作是:
1.立即禁食:减少吞咽动作,避免异物移位!
2.精准就医:
若刺痛感在喉部以上(如张口可见),尽早就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若疼痛位于胸骨后或伴呕血、发热,速至急诊并告知“疑似食管异物”。
3.影像助攻:CT检查可精确定位深部异物。
刘彩鹏提醒,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老人、儿童进食鱼类建议优先选无刺品种,如果不慎鱼刺卡喉,一定要科学应对,勿信偏方,及时就医是对生命最大的负责。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胡颖仪、孙冰倩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魏丽娜
相关文章
- 山西省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实施结肠癌根治术 04-04
- 4人入室抢婴案将开庭,被抢孩子奶奶哭了一夜没睡:爷爷临终前说一定要找到孩子 03-31
- 惊险!3厘米鱼骨 “暗藏” 纵隔,三“镜”合璧联手上演 “生命保卫战” 03-20
- 已停售!屈臣氏火速下架 03-17
- 伯父和爷爷哪个先有 01-16
- 怎么修理tcl9005s排水问题 01-16
- 爷爷的弟弟叫什么 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