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电影为纽带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6:23:00    

【专家视点】

作者:俞剑红(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孙俨斌(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码,更在全球化语境中成为文明互鉴的流动镜像。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0亿元票房,位列全球影史第五;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收到中外1794部长片报名,较去年增长18.9%;“中国电影消费年”“北京电影生活节”“跟着北影节来怀柔”等活动,持续拉动文化消费……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既体现了电影彰显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意义,也反映出电影促进跨界消费强劲活力的独特作用。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电影产业生态重构,正推动“电影+”模式突破传统业态边界。我国电影年票房由不足10亿元到2019年超过640亿元,覆盖观影人群一度超17亿人次,电影票房产出居全球第二,观众规模居全球首位。“电影+”如水般随境而变、因势赋形,在跨界融合中展现无限可能。有关方面陆续推出“跟着电影去旅行”“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游中国”等文旅跨界系列活动,积极促进电影与文旅等多业态的双向赋能,助力电影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

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史,是技术与艺术双向互动的创新史。回望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的技术变革,每次突破都重塑了电影语言体系、重构了产业生态。作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先锋领域,电影始终以视觉奇观的升级拓展人类感知边界,在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中持续进化。当前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不仅通过“数字永生”技术突破表演时空限制,更以算法生成、智能剪辑等技术重构创作流程,使电影从精英化生产转向更具包容性的艺术实践。当科技想象力注入造梦艺术,电影正演化成承载人类未来愿景的跨维度媒介。

电影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应承担“以文化人”的社会责任,丰富百姓的精神世界。发展电影的本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须高度重视其社会效益,打造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它既要成为照亮现实的思想火炬,也要化作温润心灵的精神春雨,以艺术的方式回应时代命题,在声光色影间构筑起滋养灵魂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一系列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根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洪流,产生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谱系中,电影艺术形态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它既是遵循市场规律的文化产品,更是建构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事业载体。大力发展电影产业,还需根据各地影视资源禀赋,明确功能的区域着力点。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是协调的发展,是处理好资源关系的发展,是要素优势互补的发展。作为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北京怀柔需要在承担国际影视高地建设重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在电影产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以协调为内生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电影产业提振消费引擎、科学技术先锋、国际交往接口的重要功能,坚持系统思维,处理好电影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学科布局,深化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赋予作品深厚文化底蕴与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匠人精神、细节至上,以长线眼光和最高标准打磨精品,加强对外交流,提升电影国际传播力,打出一套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组合拳”。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8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