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用汉字书写做好育人大文章 铜梁探索中小学思政教育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21:0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周芳 郑宇

“‘家’上面扁扁的宝盖头像屋顶,下面的是豕,是猪的意思,古代猪是家庭财富的重要标志,左边的三撇我们可以想象成家人,一家人在房子里,寓意家是稳定、幸福、温暖的地方。”

4月10日,在铜梁区虎峰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延时服务课上,书法老师樊姝岫正在给50名孩子上书写课。通过讲解,学生们对“家”字有了更具象和深刻的理解。

铜梁区虎峰小学,书法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汉字知识。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这堂书写课,正是铜梁实施以“习字育人”为主题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探索(以下简称“习字育人”探索)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从2022年起,该区利用本地书法文化教育资源,在全区61所小学探索用汉字书写做好育人大文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拓展中小学思政教育新路径。

他们究竟是如何做的?连日来,记者走进铜梁多所小学,一探究竟。

为什么试点?

在一横一竖中修涵养,在一撇一捺里学做人

“以前孩子写字歪歪扭扭,让他练字也心不在焉,让人头痛。”虎峰小学二年级学生小齐(化名)的母亲告诉记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找了不少字帖让孩子练字,可依然不见效果。

“每次批改学生作文脑壳都大,明明内容写得很不错,但不少学生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让人担心。”铜梁某中学语文教师这样说道。

“这位母亲和老师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铜梁区教委主任唐建民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键盘的敲击声逐渐取代纸笔之间的摩擦声,成年人频繁提笔忘字的现象日益普遍,中小学生书写能力弱化,书写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等问题屡见不鲜。

“规范汉字书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书写技能,也关系到他们的综合素质。”唐建民称,例如,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学校的思政课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大,起不到育人的效果。

因此,铜梁将两者结合起来,以书写汉字为思政育人的抓手,进一步丰富思政育人的形式。从2022年起,铜梁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在部分中小学中试点开展“习字育人”探索,以书写汉字的‘小’切口,让学生在一横一竖中修涵养,在一撇一捺里学做人,通过汉字书写做好育人的‘大文章’,开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新空间。”

铜梁区虎峰小学,孩子们正学习了解字体比例结构。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如何开展?

对汉字进行认读、书写、理解等,挖掘汉字的教育价值

4月2日,在巴川小学,该校书法教师马兰正在给孩子们上一堂有趣的书写课。“‘计’字,右边这一竖,笔直挺拔犹如‘顶天立地’,书写时上下紧贴内框线,仿佛在提醒我们做人也要‘顶天立地’;而横折提这一笔画则讲究避让,蕴含着谦逊包容之美。”马兰不仅教书写,还向孩子们讲解了“计”的含义。

听完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我长大了也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包容也是一种美德,我以后再也不跟同桌吵架啦”……

“学校每个班级每周都有一至二节这样的课。”巴川小学校长夏德明介绍,2022年,铜梁首批参加试点的13所小学中,巴川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铜梁区巴川小学,孩子们正在延时课上认真练习书法写字。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习字育人’充分挖掘了本地书法文化资源,将铜梁书法家庹纯双自创的‘回米格’以及汉字书写技巧,引入了试点学校,并开发‘习字育人’校本课程,让学生们能轻松练字。”虎峰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夏大胜介绍,虎峰小学也是首批试点学校,老师们通过对汉字进行认读、书写、理解、组用、解码等多维讲解,让孩子在掌握语言文字工具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为了做好时间安排,我们把延时服务课充分利用起来。”同样为首批试点学校的大庙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在延时服务课中加入了书写课,这样既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也能够为延时服务课引入更加丰富的内容,“大多数试点学校都是这样安排时间的,不同的是有些学校一周安排一节,有些学校安排两节。”

铜梁区巴川小学,老师介绍孩子们练习的字贴。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记者走访中发现,为了解决师资问题,铜梁区多所学校纷纷想了很多办法,一些学校还专门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例如永嘉小学组织教师参加童学文化馆的培训,并每周定时开展集中研讨会;巴川小学则实现校级教师培训全覆盖,定期举办教师“三笔字”书写展评活动,全面提升教师书写能力。

“‘习字育人’也是铜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的一种探索。”铜梁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推动书写教育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以更多场景拓展育人大课堂,“我们打造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玄天湖龙舞广场—安居古城文庙’等习字育人研学路线3条,实现‘红色文化+非遗+书香文化’综合育人。同时实施‘小手拉大手’行动,带动更多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习字,达到了培养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成效。”

下一步怎么做?

在全区所有中小学推广,推动与各科教学深度融合

“妈妈你看,我的字越来越好看了。”前不久,巴川小学四年级(1)班的郭永程骄傲地将作品递到母亲前面,还展示了他获得学校“书法小达人”称号的奖状。

“练字不仅让我更有信心,还让我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决心。”郭永程说。

不仅是郭永程,截至目前,铜梁区“习字育人”探索已覆盖全区61所小学,学生参与人数达4万余人。

据铜梁区教委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试点校学生卷面平均分、满分率分别高出非试点校0.8分、11.16%;师生参加市级、国家级书法比赛获奖350余人次。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写得一手好字,也让他们学会了认真做事、坚持不放弃的道理。”铜梁区教委相关负责人称,目前,该区组织制定的“规范汉字书写指导”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已获人力社保部备案;推动写字课和书法课教研教改,已成功申报市、区两级科研课题16项。

不过,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这项探索也面临不少难题,例如,课程资源还不够丰富,“习字育人”和其他学科融合还不够紧密。

“我们在今年秋季学期将把‘习字育人’探索推广到全区所有中小学,推动汉字教育与各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借助人工智能深化探索。”唐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