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十万人十年铸就的“天河”,是条什么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5:54:004月的太行山,桃花刚冒尖,山风微凉。
这里是太行山东麓,河南安阳林州市。

3月19日,这是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大道。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早上9点,红旗渠青年洞前的山谷喧闹起来。
刻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石壁前,游客轮番拍照留影。渠水旁,不少游客不由感叹,“到现场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伟大,精神的震撼!”

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青年洞附近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20世纪60年代的林县(今林州市),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条件下,一钎一锤而来。太行农民们饿着肚子,苦干十年,硬是用双手“抠”出一道长1500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生命长渠。

3月18日,这是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4月5日,这条“人工天河”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
穿越一甲子,渠水无言;回望历史,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一)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寻找精神之源。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对于每一个奋斗者来说,红旗渠不仅仅是条水渠,更是历史的答案,时代的航标。
60年前,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在县志上,“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频现。
缺水久矣,盼水心切。
当时31岁的县委书记杨贵站了出来,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

这是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前)。(资料照片)
“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杨贵的话语掷地有声。
宁愿苦干、绝不苦熬。
一锤一钎一双手,林州人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和勇气,在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双手刨出的太行山石,可以修一条高3米、宽2米的“长城”,连接哈尔滨和广州。

这是红旗渠修建时的场景。(资料照片)
林州人都说,红旗渠里流淌的是精神。
这条精神之渠,来自饱含中华民族气质的太行山脉。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内,不少游客驻足在一张黑白照片:“瞧,这就是‘飞虎神鹰’任羊成!”
照片里,腰间捆着麻绳的男人悬在百米绝壁上,一手握钢钎,一手抡铁锤。

施工人员在红旗渠施工现场凌空除险(资料照片)。
纪念馆里,大屏幕滚动播放着纪录片《红旗渠》: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人们拥挤在渠道边上,伸长脖子望着来水的方向,当奔腾的漳河水汹涌而至,雪白的浪花飞溅在渠边那些饱经沧桑的太行山人的脸上,他们争相用手捧着从渠道里打上来的水,尝一口,笑容绽放在脸上……

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纪念馆巨幅照片前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二)
气温刚回暖,红旗渠一干渠旁的庙荒村逐渐热闹起来。
“马上进入旅游旺季,我们得拾掇好村子,用最好的精气神迎接游客。”这个太行山下的贫困村,曾经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300多亩耕地靠天收。
十二年前,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带头在村内修路、建渠、建光伏电站、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3月26日,这是红旗渠一干渠旁的庙荒村。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林州人骨子里是不甘落后的,红旗渠让他们的脊梁挺得更直。”不少到了林州的人感叹。
在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光远新材的电子布车间里,细若蛛丝的9微米玻纤正以每秒百米的速度穿梭。
春节后,两条低介电纱生产线相继点火投产,标志着光远新材成为国内首家成功研制5G用低介电电子玻纤及制品的企业,实现了相关产品的稳定量产和国产替代,解决了国内行业技术难题。

3月19日,工人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布生产车间进行巡台检验。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认准的事就要硬着头皮干到底”的创始人李志伟,在太行山下构建起一个世界级的“微米世界”。
隔壁的林州重机车间,液压支架总装线上的工人正调试“钢铁巨人”——这些支撑煤矿千吨顶板的装备。
林州重机在研发创新中涅槃,实现了我国高端液压支架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3月19日,工人在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液压支架总装车间进行安装调试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红旗渠建成以来,林州的每一步发展都突出表现为精神在支撑。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增加红旗渠精神厚度。”遇到困难,林州人总会和修渠做比较。
鸻鹉崖是修红旗渠最险的一段,除险英雄任羊成当年在这里被砸掉四颗牙。

3月18日,这是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一边是断崖,一边是深谷,站在渠岸,上不敢仰脸望青天,下怕低头看双脚。
54岁的护渠工郭用林,他如履平地。一路上,渠岸不长草,渠旁没大树,郭用林把工作干得仔细。

2月28日,护渠工郭用林正在红旗渠鸻鹉崖段巡渠。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在崖上一干就是35年,吃粮还靠扛,常常一个人独守。问他咋打发寂寞,他说“人不能闲着,得找活干。”
“人总得奋斗,没有奋斗,人就没了意义。”年龄最小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今年76岁,总是闲不住。出去巡讲红旗渠精神,上完课,看到年轻人收拾设备,主动跑过去帮着抬。

3月26日,张买江(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向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如今,林州百姓早已不再为饮水而担忧。静水流深的红旗渠畔,奋斗图景从未停歇。
红旗渠的故事,从来不只是关于水的故事。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源。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这是3月25日拍摄的红旗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郝源 摄

3月18日,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3月25日,这是红旗渠风景区入口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作者:吴刚 刘怀丕 李嘉南 郝源 朱祥
相关文章
- 三十万人十年铸就的“天河”,是条什么河? 04-05
- 果然视频|“00后”殡葬洽谈员: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 04-04
- 爱国护乡 忠义千秋——台湾苗栗抗日先烈史迹清明探访 04-04
- 抗大的烽火弦歌传承不辍 04-04
- 人工天河一甲子 红旗渠精神最动容丨新闻特写 04-03
- 钧声丨惩戒“台独” 利剑高悬 04-02
- 无人机精准“投弹”灭山火,这款黑科技确保湖北电网安全运行 04-01
- 四川将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行动计划 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