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手记丨在曼德勒,看见生死、眼泪与温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9:54:00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当地时间3月28日12时50分许,缅甸实皆地区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约12分钟后,当地再次发生6.4级地震。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距离震中20公里,受地震影响严重。

3月29日,地震发生第二天,我得知报社将派记者前往缅甸曼德勒报道地震。作为一名记者,“到现场去”是一种本能,我想去,但也有些犹豫:现在报名会不会来不及?一个遥远陌生且局势复杂的国家,又遭遇地震侵袭,我会遭遇什么困难呢?我能做好工作吗?

我决定为自己争取一下,于是报名:这是一个很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会英文沟通,也不怕吃苦。最终,报社决定派四名记者分两路分别前往泰国、缅甸做地震报道。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我在当天下午一点出发前往曼谷。

曼谷的地震报道持续两天,尽管当地震感严重,部分公寓开裂,但整个城市运转正常,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于是3月31日晚,在结束曼谷的工作后,我和另一名同事飞往缅甸仰光,并在落地当晚跟随救援队,乘坐12小时的大巴车赶赴曼德勒。

曼德勒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它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巴利语名称为“罗陀那崩尼插都”,意为“多宝之城”。曼德勒也是缅甸华人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华人口中,它有另外一个名字——瓦城,源于当地掸族语言“Wattthana”,意为“繁荣之地”,华人根据其发音简化为“瓦城”。

抵达曼德勒时已是震后第5天,相对于7.9级的震级,曼德勒整体坍塌程度不算严重,但大多数的房屋已成危房。当地华人告诉我,随时发生的余震让人晚上不敢睡在房子里,他们要么睡在车上,要么睡在路边。

救援现场(极目新闻记者李迎摄)

而城市中几个坍塌较为严重的建筑,生命迹象在废墟中渐渐消弭。在住着很多中国玉石商人的Win Star酒店,生命探测仪已无法检测出生命信号,仍然有遇难者家属等在路边,希望能从废墟中得到消息,无论里面的人是活着还是死亡。

在天空公寓,倒塌的场景更令人心碎。在阶段性供电的曼德勒,这个11层的公寓可24小时供电,并配备了游泳池、健身房、KTV,公寓每个月租金约6000元人民币,深受华人和外国人的青睐。而现在,它倒塌成一堆约两层楼高的废墟,难以从中看出这个高端公寓曾经金碧辉煌的样子。

行李箱、金光闪闪的雕像、化妆包、被子……人们的生活痕迹被挖掘机掘出——仿佛曾经的一切美好都灾难无情地丢弃在泥土和废墟中,生活从此断裂。

震后第七天,仍然有家属来到废墟前,眼眶含泪地和救援人员打听被埋在废墟中的女儿的消息。我听不懂她说的话,但悲伤可以越过语言的隔阂传递出来,当地的华人翻译告诉我,她在告诉救援队女儿所住的楼层,希望救援队能帮忙找到废墟下的女儿。

我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感受过生与死的距离。在现场,我会经常恍惚,很难想象这个由钢筋、石板、泥块构成的庞然大物下埋着一条条生命,数个家庭、数段幸福的时光就在地动山摇的一瞬间被终结。在坍塌的天空公寓前,有几棵高大的棕榈树,如今挺立在垃圾和杂物中,是坍塌的废墟里保留的唯一一处景观。已至傍晚,落日余晖透过树叶斜斜洒了下来,显得柔和又温情,不难想象出,曾住在这里的人,或许数次透过窗户看着这些高大的树,看透过树叶洒下的余晖,而今他们中的一部分永远留在这片废墟之下。

天空公寓前的棕榈树(极目新闻记者李迎摄)

新闻中播报的死亡人数不断攀升,但只有站在废墟前,才能真切感受到,灾难背后不只是一个精准的数字,它承载的是戛然而止的生命符号,是生者的嚎啕和逝者的挣扎离去。

在灾难面前,人也被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住在当地的一个华人商会所在地——云南会馆。当地的华人志愿者昼夜不停地忙碌着,运送物资、当翻译、协调车辆,在任何一个救援现场,都能看到当地华人的影子。我认识了几名只有十六七岁的华人学生,地震后,他们有人瞒着家里人自发前来当志愿者,开车接送物资,也为我们的采访当翻译。我从未想到有一天,我能从中国赶来,和这片热带土地长大的年轻人从地震救援,再聊到生活、理想和未来,这是一种神奇的缘分。

离开前,我和一个曾经帮助我们的华人学生告别,他说,曼德勒是一个伤心地,但自己最快乐的时光也在曼德勒。我回复他,多多保重,欢迎来中国玩。采访结束,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能来到瓦城,但许愿如果下次再见,希望和幸福能重回这片热土。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