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送馕上门是日常,装充电桩成标配 看这个社区如何“宠”居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1:28:00    

仓泊社区工作人员阿依古丽・阿山(左)一边询问居民刘桂田近况,一边将热乎乎的馕递给他。 (全媒体记者刘青霞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刘青霞)4月9日12时30分,在沙依巴克区春和雅苑小区,65岁的独居老人刘桂田家的门铃响起。“刘叔,今天身体怎么样?我给你带来了刚出炉的皮牙子馕,还顺路把你的快递取回来了。”仓房沟街道仓泊社区工作人员阿依古丽・阿山一边询问老人近况,一边将冒着热气的馕递到老人手中。

2021年,阿依古丽・阿山成为仓泊社区一名包户干部。在首次走访中,她就注意到肢体残疾的刘桂田行动不便。三年来,从代购生活用品到代缴水费电费,从定期大扫除到节日陪伴,阿依古丽・阿山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老人的生活。像这样的暖心服务,如今已成为仓泊社区的日常风景。

“多亏了‘四邻五制六随’工作法,我们才能把服务做得这么细。”阿依古丽・阿山说。这项创新机制通过“党员结对”“走亲”等方式,将辖区内独居老人全部纳入重点关怀对象,由社区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提供“一对一”帮扶。

破题 社区的治理突围之路

走进春和雅苑小区,深浅咖色相间的廉租房楼群在阳光下整齐排列,楼宇间的山桃花已吐露新芽。然而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之前,电动车乱停乱放、垃圾清运不及时、邻里纠纷不断。”仓泊社区党总支书记鲜惠玲说道。

作为乌鲁木齐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之一,这里居住着2392户5400余名居民,其中残障人士占2%、低保户占5%、流动人口占66.4%,基层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转折发生在2024年。沙依巴克区委组织部、社会工作部和仓房沟街道在仓泊社区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沉浸式”调研发现: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在这个特殊小区遭遇“三大不适应”——服务供给与特殊群体需求不适应、管理方式与流动人口特点不适应、资源配置与保障房实际不适应。

“必须把党组织建在群众家门口,让服务跟着需求走。”沙依巴克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法如克・再尼丁说。

经过“摸底数—听民意—找症结—开药方”四步走,今年年初,仓泊社区创新推出“四邻五制六随”社区工作法。

该工作法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四邻”服务体系(党建聚邻、共驻安邻、志愿益邻、服务暖邻),配套“五日”工作制度(周一学习日、周四走亲日、每月领航日、谈心日、集结日),细化“六随”服务标准(老弱病残随心帮、家长里短随口问、文明行为随手拍、就业信息随处享、困难诉求随时办、问题短板随后跟),形成“需求收集—问题解决—效果反馈”的治理闭环。

鲜惠玲举例,“针对残疾人推出的‘五上门’服务(政策、帮扶、慰问、清洁、医疗上门),就是‘六随’中‘随心帮’的具体实践。”截至目前,社区已建立特殊群体档案,组建4支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

解题 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创新

在仓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副主任开迪尔丁・库尔班指着墙上的网格示意图,向记者详细讲解了“五级网格”治理体系:“街道党工委是‘指挥中枢’,社区党总支担任‘调度中心’,下设2个网格党支部作为‘执行终端’,联动红色物业和党员中心户,构建起覆盖全社区的‘治理服务网’。”

记者跟随开迪尔丁・库尔班走访时看到,每个单元门口有便民服务公示栏,上面清晰地列着养老认证、低保申请、社保查询等多项高频服务事项的办理指南。公示栏下方,24小时服务热线用红色加粗字体特别标注,旁边还附有工作人员的个人联系方式。

“以前邻居见面都不认识,现在每周四的‘走亲日’让我们亲如一家。”正在社区办理业务的居民张敏对记者说。

据了解,社区通过常态化开展“走亲日”活动,工作人员主动敲门入户,耐心倾听居民的心声与诉求,认真记录民情民意,准确把握居民需求。

攻坚 啃下民生“硬骨头”

“以前充电桩不够用,居民们要么‘飞线’充电,要么把电瓶拎回家,安全隐患很大。”仓泊社区主任金星回忆起电动车治理的难题时记忆犹新。在最近一次的“书记领航日”议事会上,这个问题再次被摆上桌面。

通过实地调研和居民意见征集,社区党总支牵头物业公司,在原有10个充电桩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新增10个智能充电桩。这些充电桩具备自动断电、过载保护等功能,分布在小区各栋楼宇间。“现在充电方便又安全。”居民王建国指着新安装的充电桩满意地说。

更令人惊喜的是,社区创新性地将安全教育与青少年实践相结合。在“小小安全监督员”活动中,12岁的小江(化名)因成功劝阻父亲违规充电获得积分奖励。“我用积分换了文具盒,还学到了安全知识。”他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了获得的奖品。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效果出乎意料。”鲜惠玲介绍,通过“孩子影响家长”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培育了全民参与的安全意识。

仓房沟街道党工委书记李运健表示,如今不仅仅在春和雅苑,在仓房沟街道其他社区,自觉遵守充电规范已成为居民的新习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正是在这样的创新实践中被打通。

深化 文化浸润凝聚人心

“‘服务暖邻’不仅要办活动,更要培育‘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文化。”驻社区工作队队长马洪茂介绍,社区每年举办“邻里节”等主题活动30余场,通过饺子宴、茶话会等形式,让居民群众在美食分享、歌舞互动中增进感情。

文化浸润正在悄然改变社区面貌。在社区的文明积分礼品兑换室,居民地丽阿依・艾克拜尔兑换了一个红色茶水壶。她自豪地说:“之前的积分我兑换了拖把和洗衣液,礼品是次要的,关键是小区环境越来越好。”

启示 基层治理的“仓泊样本”

沙依巴克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法如克・再尼丁评价说:“‘四邻五制六随’工作法的价值在于系统化解决了保障房社区‘谁来治’‘怎么治’‘治什么’的问题,为同类社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夜幕降临,春和雅苑的灯光渐次亮起。党员活动室里,鲜惠玲正和同事们学习二十大报告。“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论述被重点标注。这位基层书记的笔记本上写着新目标:今年打造石榴籽服务站,组建居民乐队,提供完善的就业平台。在这个曾经的问题小区,党建的红色引擎正驱动着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多说一句

居民的笑脸是最好的答案

走进春和雅苑,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整齐的楼宇和崭新的设施,而是洋溢在居民脸上的笑容。从“问题小区”到“幸福家园”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社区干部送上的不仅是一个热馕,更是一份牵挂;居民兑换的不只是一个水壶,更是一份参与感。在这里,治理是充满烟火气的邻里互动。这启示我们:最好的治理,是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全媒体记者刘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