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烟火气再回老商圈 多业态唤醒新活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1 10:48:00    

农林下路商圈的提升改造对街区空间进行解构和再造,让街区空间更有品质。受访者供图

视线穿过竹丝岗口袋公园的竹林,农林下路商圈就出现在眼前,兴于1996年的农林下路商圈,曾与北京路、上下九并称为“广州三大商业街”,承载着广州人民的城市记忆与美好回忆。

面向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一“老字号”商圈,如何焕新商业活力,带回烟火气息?

2024年,越秀正式开始农林下路品质提升,从破解交通难题到激活业态再到打造“浓邻·恋家”社区品牌,农林下路商圈的提升不仅仅是硬件的改变,更见证了街区烟火气的回归和城市新乡愁的再现。

科学规划▶▷

小细节成就环境美

下午三时,家住农林街道的居民彭永光正如往常一样沿着农林下路散步。“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住在这里,每一次的改变我们老居民都看在眼里。”彭永光说,“现在马路上增设了非机动车道,电动车不再跟行人抢人行道,出行更安全了。”

安全与便利是居民的最直观的感受。纵向贯穿东风路、中山路这两条广州交通的“大动脉”,农林下路在改造前常常面临行人、非机动车通行不畅的问题。

“我们从原先的人行道中开辟出一部分区域用作非机动车道,用树木作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隔离带’,既增加了一部分基础设施的安置空间,也增加了两条功能道之间的安全性。”作为农林下路商圈提升改造设计方案的参与方,广州扉建筑的建筑师何芳表示,目前商圈已更新步行通道和机动车路面共2.7万平方米,增设非机动车道1.7公里、非机动车停车架18处、港湾式公交车站1处。从整体上科学规划,强化慢行系统规划以及休闲驻留功能分区,都有效提升了居民出行安全和便利性。

而这背后,都是农林下路商圈充分用好“社区设计师”,根植“无设计不建设”的理念。

如今走在农林下路,城市界面和谐有序。曾经人行道边杂乱的交通信号灯杆、交通指引牌杆、有轨电车线杆等杆件经过商圈整体提升,177根杆件合并成55根“智慧灯杆”,数量缩减近70%,农林下路更被评为广州“多杆合一”示范样本。

“通过农林下路商圈的提升改造,我们对街区空间进行解构和再造,力促提升城区环境品质、便利行人出行、优化群众生活空间,让街区空间更有品质、出行更有序、生活更舒适。”农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闫景说。

焕新业态▶▷

盘活48家空置商铺

“那时候街边都是卖衣服、鞋袜的商铺,门店不大,但是充满了烟火气息。”农林上路社区紧邻农林下路商圈,社区居委书记邹文志扎根街道多年,他还记得以前热闹的景象。

随着时光推移、城市发展及网上购物的普及,农林下路的商业氛围也受到了影响。如何恢复曾经最具代表性商圈的活力和烟火气,农林下路商圈亟须依托硬件的改造带动商业氛围的升级。

“我们加强与商业载体业主方及运营方的沟通联系,推动产业转换升级、商铺转手更新。截至2025年年初,已成功盘活48家空置商铺,机动车检测站周边停业商铺用时3个月即全部恢复营业。”农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报军说,除了盘活商铺,农林下路商圈还依法依规开展商业外摆,按照“一月一主题、一周一特色”,举办以旧换新“四进”、“咩仔·阿蛮”、“时光市集”、“Fun享五一”、“广百之夜”等系列创意集市和特色活动42场,不断提升商圈“烟火气”。

“在管理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其实很需要这样的活动,站在商户的角度来说,室内的场地不方便进行大型活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户外的促销费活动更受欢迎,特别是年轻人。”广州市恒信宇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东山锦轩)总经理李启远说,“自从农林下路商圈提升改造以来,我们商户的营业额大约增加了20%到30%。”

在商圈提升改造过程中,“记住乡愁 拾忆农林”老旧物件展览、“光影·农林”社区文化照片展览、“多彩农林·四季邮约”社区彩绘、“广东黑匣子戏剧周”等融合文化元素与商业活动的项目都吸引消费者停下脚步,关注商圈的文化沉淀,商圈也从城市记忆、人物故事、情感传递等角度,立体展现农林地区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进程,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共建共治▶▷

老城区发展聚合力

三月的广州,春意盎然。在中石化农林加油站前,一整排三角梅正迎风绽放。木质的花圃栅栏将加油站与人行道隔开,但是又保留了空间的透气性。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堵墙,挤占空间,使得路面狭窄且存在盲区,行人、汽车、电动自行车在此交叉混行极其不便。

在农林下路商圈提升改造的过程中,越秀区与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密切沟通联系,引导企业自行拆除该围墙,实现非机动车道全线贯通。

一个小改变背后是党建引领的“善治”体系在发挥作用。在改造过程中,农林街道构建起党建引领的“善治”体系,积极协调省市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支持,通过让渡空间等方式,大幅提升片区交通畅行度。

这样的实践不仅仅停留在交通、行人的动线优化上,更在于社区“邻里”品牌的服务拓展上。

2024年开门运营的农林街社区邻里之家围绕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居民需求,设置邻里会客厅、向日葵亲子小屋、健康驿站等多个服务区,提供健康咨询、家政维修、亲子互动等温馨服务,把邻里空间变成群众“不办事都想来”的温馨之家。更获广州市委统战部评定为“广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

在社区发展合伙人多元力量的参与下,农林下路的“邻里”品牌逐渐壮大。就在2025年1月,农林下路20号的闲置物业也成功变身“邻里之家饭堂”。

“饭堂里面嵌入社区助餐、银发经济展销、颐康养老、中医养生、慈善公益、乡村振兴、羊城红骑手等7项主题服务,提供‘街坊价’优惠套餐,给予新就业群体十元吃饱、歇脚充电的暖心服务,让社区公共服务更广更全更有温度。”闫景介绍。

站在长者饭堂门口,来来往往的市民游客都会停下脚步看看大大的牌匾。“邻里”两个大字下,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一个曾经“没落”的老城区商圈,也在一处处相聚中迎来“重生”。

南方日报记者 马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