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测APP未成年人模式!结果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6:18:00    

暑假已至,小网民们就要开启“冲浪模式”,这回“防护装备”升级了吗?自去年11月《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出台以来,平台们不断迭代未成年人模式,打造知识乐园、为家长充分“放权”、联手终端厂商焊牢“防护罩”……一大波举措上新。

面临新的“护苗大考”,平台们准备得如何?近日,南都记者对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优酷、爱奇艺、小红书、西瓜视频、好看视频等10家主流视频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展开了测评。结果显示,部分平台在针对未成年人的优质内容建设方面持续投入,内容分龄分类是普遍做法,抖音等平台已经形成体系化内容,知识、科普类内容占比较高。同时,不少平台也更加重视家长的参与感,通过“远程监护”“时间锁”“内容偏好调节”等方式,赋予了家长更多的灵活管理权。

强化家长参与、灵活管理

抖音支持“内容偏好调节”

2019年诞生的“青少年模式”,催生了未成年人与互联网良性互动的场景:在App个人主页或设置页,点击“青少年模式”入口—设置四位数密码,内容就“改头换面”——游戏直播、充值打赏、私信评论功能被限制,界面仅推荐知识、科普、艺术等未成年人友好内容,每天只能使用40分钟,且22点至次日早6点不能使用。去年底,国家网信办对“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标准再次进行了统一和明晰。

经历多次优化迭代,此次测评过程中,南都记者明显感受到,在筑牢内容安全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平台重视与家长联动协同,通过灵活定制模式功能,给予家长在时间、内容等方面更多的参与感和管理权,如抖音支持家长根据“内容偏好调节”为孩子个性化设置15个不同领域内容的推荐强度,家长也可以在“使用管理助手”中,自行定义时间锁;还有平台为家长提供孩子的视频浏览时长监控、授予家长对任意视频设置“禁看”的权限等。

抖音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在左上角可设置调节内容偏好

部分平台为家长设置了“远程监护”功能。在哔哩哔哩平台上,家长在未成年人模式内可与孩子进行亲子关系绑定,远程管理孩子账号的未成年人模式开关,以及使用APP的时长;微信未成年人模式绑定监护人后,家长可以授权未成年人临时访问公众号文章、小程序、链接等内容等。

平台守护之外,家庭、学校也对暑期未成年人上网具有监管责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曾表示,互联网时代,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家长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建议,家长要主动搭建起亲子沟通的平台,建立与未成年人平等讨论和分享的良好习惯,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多维度地介入,必要时可以制订科学的家庭上网规则,比如与孩子商量制订网络使用计划表;学校也应设立课程大纲与具体教学目标,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的独立式课程或融入式课程。

投入优质内容、分龄分类

提高知识科普内容占比

“未成年人模式”下没有自己想看的内容,早期曾一度令该模式“缺乏黏性”。《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指出,在未成年人模式下,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为未成年人打造专属内容池,方便未成年人获取丰富、健康、有益的信息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推荐适龄优质内容。那么,平台们是如何平衡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内容价值与教育责任的?

南都记者观察到,在主流视频平台中,不少在“防沉迷”基础上,还在持续投入未成年人友好内容建设,力求内容既“好看”又“涨知识”,并根据内容、年龄进一步分类、分级精准推荐。

此次测评的10家平台中,有5家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内容已成体系,内容类别在10种以上,其中3家在20种以上,覆盖了科普知识、传统文化、人文历史、兴趣才艺等,知识、科普类内容占比在五成以上。抖音的未成年人模式发现页面涵盖了科普中国、科学探秘、国学文化等21个大类的内容,每一个大类还进一步划分为四小类,如“国学文化”下设“四大名著”“国学诗词”“成语故事”“文化习俗”等标签,可观看与之关联的合集内容。今年暑假期间,抖音还联合了院士、教育博主推出“院士答青少年问”等专题科普内容,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

有8家平台对未成年人模式进行了内容的分龄化,根据不同年龄段推荐适龄内容。在抖音未成年人模式的实测中,当南都记者将年龄设置为5岁后,可以刷到手工、益智游戏、安全教育等视频内容,当设置为13岁后,被推荐的内容加入了《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在餐厅支付用英语怎么说》《虎鲸为什么要吃冰》《孙颖莎成功晋级女单16强》等学科知识、科普、体育相关的题材视频。

抖音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可设置选择适龄内容

多平台启动繁琐、入口难寻

未来有望手机“一键启动”

一直以来,关于未成年人模式的讨论都在聚焦“是否管用、好用”,测评也发现,在便捷使用、内容安全方面,一些平台仍存不足,也有平台做出表率。

南都记者观察到,此次测评的大部分平台未成年人模式开启步骤过于繁琐,普遍需进行4步甚至更多操作才能开启模式,其中,有7家平台在每次开启时均需重复设置密码,仅半数平台在应用首页提供了模式入口的弹窗提示。当入口被深埋在层层功能之中,其可见性与易用性大打折扣,客观上阻碍了该模式的普及与应用。

随着国家网信办对“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标准的明晰,去年以来,部分平台在模式功能的“便捷使用”方面展开深入探索。比如,舍弃掉每次进入需要输入密码的设定,代之以“一键切换”为家长们降低使用门槛。此次测评发现,抖音、优酷、腾讯视频仅在首次进入未成年人模式时需要输入密码,之后便能一键进入模式。

除了“主动设置”,更有平台率先探索“强制进入模式”。从2021年9月起,抖音推出了“防逃逸”机制,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最近平台还与多家手机厂商联动开发未成年人模式一键启动功能,当家长在手机终端启用“未成年人模式”后,打开APP时将自动切换至未成年人模式。目前部分机型已实现手机终端作为未成年人模式统一管控入口。

南都记者也留意到,部分平台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后,相应的管理却未能持续跟进。比如,有平台为少儿推荐“恐怖校车吃人”题材的视频;有平台在视频中插入了手机话费充值的广告,并可以跳转第三方页面;部分平台上线的适宜青少年观看的资源匮乏,长期不更新、或是虽然进行了内容的分龄推荐,但实质无明显区分等。

这些“漏洞”提示着,在技术适配、内容引导、需求供给等多重层面,平台还需进一步落实责任,主动作为。重庆大学青少年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曾润喜曾表示,可设置未成年人内容的把关员,对视频平台海量内容进行人工筛选,起到与算法逻辑相补充的作用。也有平台持续迭代优质内容,用“以疏代堵”的方式,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与“优质内容供给”,据悉,抖音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2025年以来每日新增3000条至5000条短视频,以丰富的内容满足孩子的多样化需求,受到关注与喜爱。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