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365字短文“与诸公告别”!大学教授自拟讣告引关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8:43:00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3月28日,著名语音学家,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毛世桢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近日,毛世桢的女儿按照父亲的遗愿,将其生前自拟的讣告转发到微信群,“与诸公辞别”。

从用“碳基生命体热寂”形容自己的死亡,到自称“数学不好”请人计算年龄;从强调与多数人“互为背景”到“好好过您自己的日子”的嘱托。讣告短短300多字,举重若轻地讲述,恰似其人格的终极注脚。网友感叹这是“一个浪漫的人挥别世界”。

图据网络

365字短文“与诸公告别”
在幽默中超越生命的局限性

清明假期期间,小红书账号“学术与生活”分享了一篇文章《为自己写讣告的教授!》,文中一张微信群截图显示,毛世桢的女儿用父亲的微信账号,在群里发布消息称:“我爸爸已于2025年3月28日,因肺纤维化和肺癌引发的呼吸衰竭不幸去世,我们家属已处理完毕后事。我爸爸在离世前嘱咐我,将其自拟的讣告转发到群里,作为与各位的告别……”

这篇自拟讣告写道:“一个碳基生命体热寂了,也就是说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文中,毛世桢没有提及自己的头衔,仅仅是通过身份信息,简述了自己“中国人”“生于长于上海”“生于1948年”等信息。对于自己在“终年”,他却自称“数学不好”请人帮忙计算,以此轻松化解了死亡的沉重感。

图据网络

随后,毛世桢和生前有过交集的人进行告别,他写道:“于大多数人只是互为生活背景,就恕我忽略过去了。”

对于那些“奉受过您的恩泽”的朋友,他表示将努力刻骨铭记,“只是过了奈何桥,喝了黄婆汤,会不会发生变化,我难以逆料”;

对于那些自己“得罪或失礼”的朋友,他称“绝无恶意,只是无心之举”;

而对于那些“提供些慧助”的朋友,他也淡然地表示,“并不是我刻意为之,不如忘却了,好好过您自己的日子”。

对于这样的辞别,毛世桢认为这是他最后能做的事情,无论朋友是否在意,他都只能“永远地别了”。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前的功勋,只是平淡的讲述,真诚的告别。从这篇短短365字的讣告中,不少网友读出了这位教授的洒脱、淡然与谦逊,看到了其通透的人生观,也感受到一位学者在幽默中完成对生命局限性的优雅超越。有网友感叹,这是“一个浪漫的人挥别世界”。

曾称“自己是平和的”
学术之外也热爱朗诵和音乐

4月7日,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处证实了这篇自拟讣告的真实性。遵照教授遗愿,丧事已从简办理,未举行公开追悼会。

记者了解到,毛世桢曾任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专业指导委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学术委员,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朗诵水平等级考试”专业委员及大纲编委等。

不过,对于自己的学识,他却十分谦逊。此前,毛世桢在接受专访时这样评价自己:“在一篇文章中说我自己是‘家族的低谷’。我父亲是宾州大学医学科学博士,我女儿是纽约大学的博士,而我自己只是文学士。”不过,他认为“至少自己是平和的”:“我一直认为,求仁得仁。当然也要讲求战略,就像围棋那样,有一句话是‘金角银边草肚皮’,也就是说,先布点再去充实,不要操之过急。”

毛世桢年轻时合唱领唱(图据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公众号)

除了学术研究外,毛世桢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学院联欢晚会上的朗诵,让师生印象深刻。“身板笔直,神采奕奕;其诵诗也声若润钟,覆盖全场,细微可辨。”

此外,毛世桢也热爱音乐。在那次专访中,他提到,他喜欢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音乐,喜欢音乐家丰富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勃拉姆斯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有着特殊地位,被认为“赋予死亡以抚慰而非恐惧。”

学生眼中“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老师
曾教导年轻一代“一定要尊重自我”

自1982年,毛世桢起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对外汉语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原对外汉语学院),数十载如一日,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在1987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他为毛世桢撰写的诔文中提到,虽然与毛世桢老师不熟悉,但对他的印象很深刻,“他的形象非常讲究,感觉爱穿黑(皮)夹克,戴领带……一双眼睛目光炯炯。”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对外汉语系2005年本科毕业生王晓云曾写文回忆大学四年的经历,她提到大学四年里印象最深的当属教授现代汉语课的毛世桢老师:“他上课深入浅出,偶尔还会跟我们聊些家常,让人感受到他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最可爱的老师。”

毛世桢曾说,自己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好好吃苦。对于吃苦,他是这样理解的:色彩是颜料的叠加,越加越黑,而光的叠加则会越来越明亮,这些都是从吃苦的实验中得来的创作。

毛世桢年轻时的照片(图据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公众号)

因此,他教导年轻一代“只要觉得还有时间就去学,但切忌浅尝辄止,一辈子一定要有一件东西浸在里面,也一定要尊重自我。”

图据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公众号

图片
编辑 李 扬
责编 王 萌
审核 杨明荣

点亮♡,持续关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