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论语解释及原文(《论语》解读:学而篇)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6 09:22:56    


思考

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学”与“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英译

The Master said,“In eating, exemplary persons(junzi)do not look for a full stomach, nor in their lodgings for comfort and contentment. They are persons of action yet cautious in what they say. They repair to those who know the way (dao), and find improvement in their company. Such persons can indeed be said to have a love of learning (haoxue).”


要义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信之者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小心;主动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去匡正自己,这样的人可谓是好学了。”


释词

1)君子:一是指有德的人,一是指上位的人。这里是指有志成为君子的求道之人。

2)敏:一般指疾、快速。这里译为“勤奋敏捷”。

3)慎于言:就是说话小心谨慎。

4)正:当动词时,是匡正、端正的意思。


成语

1)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释:是指做事要勤奋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


解读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饱”是足的意思。“安”是安定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吃的就行,不求饱足,对于居住不追求舒适。孔颜乐处,他们正是这方面的表率:如孔子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如颜子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虽然贫穷但乐在其中。正如陈祥所说:“古之有道者,所饱在德,不在食;所安在仁,不在居。君子以饱食安居为戒,此学者所宜知也。”所以,这两句讲的是君子不追求饮食和居住的物质层面。


这两句是不是就是说孔子要求学生克制物欲,反对追求财富呢?其实不然,孔子在《里仁篇》(4.5)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在《述而篇》(7.12)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富贵可求,就是给人看门赶马车的差事也可以去做。可见孔子对富贵的追求是肯定的。


为什么孔子会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背景,孔门学生多数是落魄贵族子弟和平民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经济状况都是比较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说“食不求饱,居无求安”是有一定意义的。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但不要在乎,不要气馁,不要把自己的关注点局限在眼前的饮食和居住上,要着眼于未来,好学上进,努力提升自己。对于这些穷学生来说,孔子的话也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因为孔子也是出身底层社会,自身也是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他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要谨慎小心。孔子在《里仁篇》(4.24)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迅速。孔子虽说不太喜欢夸夸其谈的人,但这里并不是要求弟子们不表达自己,而是要弟子们更好的表达自己。说话要深思熟虑,如果胡乱表达,词不达意,反而会被人瞧不起。但如果连表达都不敢,那自己的能力也体现不出来,也是不行的。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就,靠近、亲近。有道,有道之人,有道德修养的人。我觉得这里应该是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恒解》中记载:“有道,道得于身者。”正,就是匡正、纠正的意思,正其是非,以求教指正。韩愈:“正,谓问道,非问事也。”就是向有道的人学习,以有道之人为榜样来校正自己的偏差,这就是好学。当然,向别人请教,也不是全盘接收,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什么是好学?本章孔子给出了答案:安贫、谨言、慎行、匡正四个方面,只有在这四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践行,就算是一个好学的人。当然,这里的安贫,是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因为物质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要加以约束和克制。我们要着眼于自身的学业和工作,用理性来代替对物质的欲望。


扩展

《论语》中的学与好学

孔子在《公冶长.5.27》中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孔子把“好学”当作比“忠信”更重要的一种品德要求。“好学”的观点在儒学的传承中已经成为一种道德追求和精神激励。据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传授程颢、程颐两兄弟时,让他们先去整理和研究“孔颜处乐”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了孔子、颜回等人之所以快乐,才能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真正做到“好学”。


关于“好学”在《论语》中都有哪些描述呢?《子张篇》中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学到的知识越多,就越觉得没有学到的知识更多,能有这种自我意识的人,就能达到“好学”的境界。本章中,也明确指出能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好学”。而对“好学”的描述最为经典的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好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学”是“知之者”或“好之者”,而“好学”是“乐之者”。由此可见,“学”与“好学”的区别是乐与不乐。


但从本质上来讲,孔子所谓的“学”与“好学”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其差别的还是非常大的。“学”反映的是有我的境界,有我就会在意是非得失,有是非得失就有喜怒哀乐,就会被世俗的各种事情把牵绊。而“好学”反映的则是忘我的境界,忘我就不会在意是非得失,没有是非得失则乐而在其中,心无旁骛。所以,孔子在《学而》的开篇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说明孔子已经达到了乐而忘我的“好学”境界。同样达到这种“好学”境界的还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志。”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却能不坠其志,勤学苦修,乐在其中。


只是因为境界的不同,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心、灵活运用。


提示

对《论语》解读的书非常非常多,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背景和经历不一样,每个人的解读角度也会不一样,甚至会有很大的偏差,我们也不好说它一定就是错的。所以,读《论语》时,要放平心态,不纠结,不钻牛角尖。不论一个词或一句话有多少种解释,选择其中最适合你自己的来理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对你有所帮助,才能促进你采取行动,努力改变自己。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