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和绅三大特殊技能,缺任何一个,和珅恐早落马获罪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06 15:19:18    

身为一位“人气”颇高的古代大贪官,清朝巨贪和珅最惹后人眼气的,除了惊人的财产,就是他几十年亨通的官运:明明在乾隆年间的几十年里,各种贪捞不断。但作为领导的乾隆皇帝,却是从来不管不问,硬是宠信了后半辈子。如此“真爱”,也叫后人叹息连连。比如当年某部和珅题材的野史剧热播时,好些观众就是吐槽连连:有真才实学有啥用?看和珅啥都不会,就靠乾隆宠着,还不一辈子活得风风光光?

那么问题来了,和珅这辈子的“腐败业绩”,乾隆年间巍然不动的权位,真是只靠溜须拍马换来的乾隆“宠爱”?说这话,还是真小瞧了和珅。

真正造就和珅地位的,还有下面三样他的特殊本事。很负责的说,缺任何一样,溜须拍马到炉火纯青的和珅,恐怕也是没几年就要倒霉。

一:超强语言天赋

拜某位老戏骨的精彩塑造所赐,现代历史票友眼里的和珅,常是一幅不学无术的草包模样。但其实,真实历史世界里的和珅,却是满肚子的真才实学:虽说他连举人功名都未曾考取,却诗文书法都有精深造诣,哪怕后来落马倒霉,但他的《嘉乐堂诗集》仍然在大清畅销多年,公认“诗有佳句可采”。做事也是十分干练机智,毫无庸碌推诿毛病。放在乾隆身边,全是晋身的好本钱。

但真正助推他快速平步青云的,却还有他一样独家能力:强大语言技能。

别看科考成绩不佳,但天资聪颖的和珅,语言水平却是惊人,他精通汉满藏蒙各族语言,不止能流利交谈翻译,还轻松能用各族文字书写。放在清王朝拼命动兵巩固西北的乾隆年间,这技能当然是大用场。

特别是在大扬国威的清朝反击廓尔喀大战里,清王朝用各族语言,发给蒙藏各族领袖的旨意,甚至申斥廓尔喀的文书,全是和珅妙笔生花,用各族文字一气呵成。甚至每次乾隆在热河接见蒙古王公时,翻译能力强大的和珅更是陪侍身边,各个大场面里给乾隆“涨面子”,其重大贡献,恰如乾隆皇帝原话:“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 秩如,勒老书旨,见称能事。”类似大场面,就得靠和珅。

就算碰上远道而来的英国使团,和珅的应付能力,依然是轻松自如。英国马噶尔尼使团访华时,主要的接待交涉工作,全是和珅一手负责。虽说叫马噶尔尼使团碰了一鼻子灰,但处事干练的和珅,依然给英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英方的话说,和珅的这一通接待,真是“最礼貌的迎接,最殷勤的款待,最警惕的监视,最文明的驱逐”。能得此评价,足见其强大外交手腕。

想得到宠信,那也许需要溜须拍马,但想在乾隆年间站住脚?和珅最重要的本钱,就是这独一号的能力。

二:“信息化”挖坑手段

当然,别看和珅有能力,但要说他的位高权重,是靠真本事?显然也是抬举了他。

放在乾隆年间,那掐的硝烟弥漫的权力场上,和珅更堪称独家技能的,就是他的“挖坑”本事,坑人手段之高,近乎润物细无声的等级。

最典型的,就是乾隆四十一年时的海成案。当时的和珅,还只是个刚刚得宠的新贵,结果被进京的江西巡抚海成一顿挖苦:“有人坐了冲天的爆竹厂,能耐大得很哪”。不久后海成在江西大查“禁书”,抓到了写有“大逆不道”内容的《字贯》一书,本想给乾隆表个功。但和珅却不动声色上奏,说《字贯》这书里可不止有大逆不道的反清内容,它连乾隆皇帝的名讳都没避,这下乾隆皇帝暴怒,怒完又迁怒海成:你还检举揭发?这么大的毛病你都没瞧出来。本想露个脸的海成,这下倒了血霉,被下狱一顿恶治。

假装对事不对人,半句恶言没说,却抓住乾隆情绪,不动声色整倒对手。这挖坑手段,和珅着实“大师级”。

而且比起历代权臣奸臣们结党营私的手段来,和珅也有独家创作,他也结党不少,但最擅长把政敌身边的人,不动声色变成自己人。比如曾和他争的不可开交的名将福康安,其亲弟弟福长安,都被和珅发展成了自家党羽。另外诸如都察院等要害衙门,和珅也是不动声色掺沙子,要的不是党羽们出多大力,但一定要关键时刻,把要害情报送到。他的呼风唤雨,靠的就是“耳朵灵”。

比如乾隆五十一年时,御史曹锡宝愤然揭发和珅罪状,这次曹御史借鉴历史经验,学了明代御史邹应龙给严嵩挖坑的路数,不直接打和珅,而是先打和珅的管家刘全,一口气开列了刘全各种大罪,果然惹得乾隆震惊,但和珅却不慌不忙:既然说刘全有事,那就去刘全家查查呗,查出来了我领罪。结果一去刘全家,所有人都傻了眼,只见刘全家只是一座破宅子,里面穷的叮当响,翻个底朝天,愣是什么证据都没有。

原来,和珅的手伸的太长,连曹锡宝的同乡好友吴省钦,都被和珅发展成了心腹。以至于曹御史奏折刚写好,手抄本就到了和珅手里,当然可以从容布置,不但轻松跳开了坑,还顺手反戈一击,叫曹锡宝落得罢官回家,几年后郁郁而终。

对于政敌信息的掌握,到达如此精准的地步,坑人不留痕迹的和珅,当然极难搬动。

三:给乾隆皇帝扛雷

不过,饶是和珅本事惊人,他得以在乾隆年间安身立命,凭的更有一个关键原因:他的贪赃枉法,很多都是替乾隆扛雷。

乾隆为什么要重用和珅?如果是一开始,看中的是和珅的听话与办事能力,那么到了乾隆晚年时,他最倚重的,却是和珅的“创收”本事。

因为到乾隆中后期,大清朝的财政,已经是一天比一天揭不开锅,但“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却还有那么多的大场面要办,直臣们固然可敬,能臣们也是负责,可朕需要的是钱,是能弄来钱的忠臣。和珅,就是这样的忠臣!

于是,在和珅的主持下,一系列奇葩的敛财手段,在乾隆中后期源源不断上演了:早年和珅掌管内务府时,就成功叫内务府扭亏为盈,每年钱财滚滚而来,各种放贷生息的经营手段层出不穷。内务府,这个曾经康熙年间极为清廉节俭的衙门,也正是从和珅开始,一直到清末,都是大清最肥最腐的衙门。

而更奇葩的,却还是和珅发明的“议罪银”制度,这个号称惩治腐败的规矩,却成了清王朝举国贪官的保护伞:贪官们只要能交够罚款,就能保住官位,而且来钱速度又是分分钟般这么快,当然是皇帝满意百官欢迎,可这么难看的搂钱招数,乾隆当然不能出面,只能和珅出来扛雷,于是在和珅的主持下,各级贪官踊跃掏腰包,就连河南巡抚何裕诚,一次不小心在奏折上撒了点灰,立刻就吓得腿软,果断送来了三万两议罪银。闹的乾隆都十分不好意思,还特意下了圣旨:没必要交三万,交一万就行,下不为例哈。

可是,这么多的白银,贪官们哪能自己掏腰包?比如山东巡抚国泰的父亲要交议罪银,国泰哪里肯掏这个钱,干脆叫下属们分摊了凑,这层层扒皮的钱款,最后还是巧立名目,落在了老百姓头上。叫一个贪官“议罪”,就是成倍数十倍的贪腐,财源滚滚的议罪银,就这么成了大清腐败的催化剂。

当然,作为议罪银的创建者,和珅也不能白干,所以每一笔议罪银交多少,多交还是少交,也是和珅从中忙活,好处自然不少收。他那号称顶清王朝十年财政的家产,绝大多数,都是在这笔生意里揩油来的。可这笔生意,归根结底是乾隆的生意,扛锅的和珅,虽说挨骂不停,官位也就在乾隆年间,每次遇险都有惊无险。

只是,待到和珅落马获罪后,留给新皇帝嘉庆帝的,已经是一个“多磕头少说话”,腐败成了明规则的清王朝。虽说真才实学不假,扛雷也是事实,但和珅祸国,也实实在在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