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大名县是哪个市(邯郸大名县历史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8 08:51:35大名县
(史称:五鹿、魏州、北京、元城)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于邯郸市,那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
回溯先秦岁月,卫成公三年,晋国夺得五鹿,此地遂归晋所有。魏文侯七年,大名县境入魏。魏武侯时,这里的一部分成为公子元的食邑。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秦代大名属东郡。汉代,大名县境属冀州魏郡,高祖十二年始建元城县,这也开启了大名县建县的历程。汉元帝初元元年,元城县委粟里出了一位王政君,被封为孝元皇后,委粟里自此改称贵乡。三国曹魏时期,黄初二年划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辖元城县。前燕建熙元年,析元城县西部置贵乡县,后历经变迁,北齐天保七年,魏县及元城县俱废,并入贵乡县。
隋唐至宋元,隋朝开皇六年,元城县、魏县从贵乡县分出复置;大业元年,元城、贵乡改属武阳郡。唐朝武德四年,魏州设立,大名县境的元城、贵乡、魏县均属魏州,此后不断经历行政区划的调整。五代十国,后梁承唐制。后唐属魏州,同光元年,魏州升为东京兴唐府,元城县改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同光三年,东京兴唐府又变为邺都魏州。后晋天福二年,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兴唐县为元城县。后汉乾佑元年,广晋府成为大名府,广晋县变为大名县,“大名”之名自此始用于县名。北宋时,大名县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期间也有过县的合并与复置。金属大名路大名府,元属中书省大名路,至元二年省元城县入大名县,不久又复置元城县。
明清时期,明代大名属中书省大名府。洪武十年,省大名入魏县,三十一年复置大名县,县治在府城内。清代承明制,顺治六年,特设三省总督驻扎大名,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县属大名府,后改属直隶行省大名府。乾隆二十三年,省魏县,部分村庄归大名,部分归元城。
近现代,民国二年属直隶冀南道,三年属直隶大名道,同年复置魏县,不久元城、魏县俱废并入大名县。1938 年,大名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5 年,大名县、元朝县解放,市、县分设,属冀南三专区。1946 年降大名市为县辖市。新中国成立后,1958 年废魏县入大名县,1961 年恢复邯郸专区,大名仍属之,同年魏县从大名分出复置。1970 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市合并称邯郸市,大名县属邯郸市至今。
大名县在历史长河中曾两次为都,七次为陪都,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众多传奇人物的故事。
时至今日,大名县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魅力。
那古老的城墙,虽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城内的老街巷,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传统建筑错落有致,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大名人民的生活变迁。
在文化传承方面,大名县始终坚守着历史的根脉。民间的传统技艺,如大名草编、大名府小磨香油制作工艺等,历经岁月洗礼,依然被后人传承和发扬。这些技艺不仅是生活的智慧结晶,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教育也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古老的书院虽已远去,但现代化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大名县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大名县的美食同样令人回味无穷。大名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等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四方食客。每一口品尝,都是对大名历史文化的一次感悟。
展望未来,大名县将继续在历史的基石上砥砺前行。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名的历史魅力。同时,积极发展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相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大名县必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继续传承历史的荣光,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附:大名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是其中部分详细介绍:
1.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故城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代城池遗址。
它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 年),规模宏大,分为皇城和外城。皇城呈正方形,周长 1.83 公里,设有五门,彰显着昔日的皇家威严与庄重。外城则更为壮观,长达 24.3 公里,拥有九门以及上下水关两座。其布局严谨,建筑基址和宫舍遗迹留存较好,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窥见当年的繁华盛景。
大名府故城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的陪都——北京(大名府),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如今,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漳、卫河水的淹没,但它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故城遗址周边的环境古朴宁静,城墙的残垣断壁与周围的田野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画卷。这里吸引着众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游客前来探访,他们在这里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感受着古老文化的魅力。
保护大名府故城,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为了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古代文明的璀璨光芒。相信在未来,通过不断的保护和开发,大名府故城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2.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坐落在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城东3公里的石刻博物馆内(原立于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以下是关于五礼记碑的详细介绍:
此碑原是唐碑,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何进滔是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北)人,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任魏博节度使,镇守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十里),“居魏十余年,民安之”,累授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何进滔病死在魏州任上,唐文宗追赠其为太傅,并在魏州城内为何进滔立了这座德政碑。该碑由翰林学士承旨兼侍书工部侍郎柳公权亲自撰写、书丹,翰林待诏、梁王司马唐元度篆额。
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梁子美为讨好皇上,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碑额阳面正中为宋徽宗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八字,故而得名“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形体庞大,为石灰石质结构(也有资料显示为青石质),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1.95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四月,黄河决口,灌入漳、卫两河,引发大名地区洪灾,五礼记碑随之倾倒,沉埋地下。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大名知府顾玉柱探得此碑下落,将其发掘,此时碑已断裂为九截,碑座龟头亦不知去向。
1986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局派专家学者来大名实地勘察,确定将五礼记碑搬迁新址,进行拓片、粘接、修复,1989年5月完成此碑的搬迁、粘接及立起工程,碑座粘接了重凿的龟头。
五礼记碑历经唐、宋两代,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政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碑上保存着柳公权、宋徽宗等书法名家的真迹。宋代镌刻宕逸秀丽,是研究“柳体”楷书和“瘦金书”的重要资料。
3.狄仁杰祠堂碑
: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孔庄村北。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魏州人民为怀念狄仁杰的恩德,于神功二年(698 年)为其建造了生祠,并立碑,原立碑额题为“大周狄梁公祠堂之碑”。所谓生祠,就是人尚在世而建的祠堂。后来祠堂因乱而废,一种说法是毁于战乱;另一种说法是狄仁杰回长安后,其子狄景辉在魏州为官时为所欲为,引起民愤,祠堂及碑被群众怒而焚之。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 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悼念狄公盛德,在原址重修祠堂时重立此石碑,碑名改为“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因狄仁杰有教子不严之过,故新碑斜置,并非正南正北。
该碑为青石质地,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除座)高 4.46 米,宽 1.46 米,厚 0.46 米。
碑首为六龙戏珠圆首(也有资料显示碑首精雕四龙),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3 行 3 字排列。
碑体阳面楷书碑文,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记述了狄公任魏州刺史时的政绩以及重修此碑的经过。
该碑为研究武则天时期的唐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982 年,狄仁杰祠堂碑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 年 10 月 7 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4.大名草编
:大名草编是大名县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起源可追溯至南唐时期,盛于北宋,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大名草编以麦秸秆等天然植物为原料,经过多道复杂工序精心编制而成。
在制作工艺上,大名草编技艺精湛。艺人们凭借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普通的麦秸秆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从简单的草帽、草篮等生活用品,到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的艺术摆件,无不展现出草编艺人的高超技艺。其风格古朴,品位高雅,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大名草编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人物风景等,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色彩方面,多以自然原色为主,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名草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见证了大名县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风貌,承载着大名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如今,大名草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培养草编技艺传承人,推动草编产业的发展,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5.大名佛汉拳
:大名佛汉拳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流派,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大名佛汉拳起源于民国初年,由少林寺传入大名一带。它融合了少林武术的刚猛与禅学的智慧,经过历代拳师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名这片土地上,佛汉拳历经百余年的传承,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佛汉拳在实战中注重擒拿和跌打技巧,招式灵活多变,能够迅速制服对手。其擒拿手法精准细腻,可有效控制对手关节,使其无法动弹;跌打之术则巧妙利用身体的力量和重心转移,使对手失去平衡而倒地。
佛汉拳的招式简洁实用,没有花架子,每一招都有明确的实战目的。拳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佛汉拳的实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无论是近身搏斗还是远距离攻击,佛汉拳都能发挥出强大的威力。
佛汉拳不仅有精湛的招式,还蕴含着深奥的拳理。它强调内外兼修,注重气息的调节和身体的协调。通过练习佛汉拳,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境界。
在大名,佛汉拳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许多拳师致力于佛汉拳的教学和推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爱好者。他们通过举办武术培训班、参加武术比赛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佛汉拳。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佛汉拳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融入了现代体育的元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大名佛汉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大名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佛汉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名佛汉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中华武术的宝库中熠熠生辉。它是大名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名佛汉拳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6.郭八火烧制作技艺
:郭八火烧制作技艺是大名县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技艺,承载着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郭八火烧因创始人郭致忠的小名为“郭八”而得名。它起源于晚清时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传承历史。在那个时代,郭致忠凭借着精湛的厨艺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创制出了这种独特的火烧。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郭八火烧逐渐成为大名县的一道标志性美食。
制作郭八火烧首先要选用优质的面粉、食用油、芝麻等原料。面粉要求筋道适中,以保证火烧的口感。食用油则要选用纯正的花生油或大豆油火烧更加香脆可口。芝麻要选用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的,为火烧增添香气。
将面粉加水和适量的盐,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和面的过程需要掌握好水的用量和揉面的力度,使面团既要有韧性又不能过于僵硬。和好的面团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醒发,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使火烧更加松软。
将醒发好的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圆条状,再用擀面杖擀成薄饼状。然后在薄饼上均匀地涂上一层食用油,撒上芝麻,从一端卷起,卷成圆筒状。最后将圆筒状的面团压扁,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的火烧坯。
烤制是制作郭八火烧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烤制方法是使用特制的烤炉,以炭火为热源。将火烧坯放入烤炉中,不断翻动,使其受热均匀。烤制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一般需要烤制十几分钟,直到火烧表面金黄酥脆,内部熟透为止。
郭八火烧外形美观,色泽金黄,层多皮薄,香酥可口。一口咬下去,外皮酥脆,内馅柔软,香气四溢。其独特的口感得益于精细的选料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让人回味无穷。
郭八火烧制作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许多传承人致力于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通过开设店铺、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郭八火烧制作技艺。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传承人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制作工艺,推出了多种口味的郭八火烧,如肉馅火烧、素馅火烧、甜馅火烧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郭八火烧制作技艺是大名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美食的热爱,也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郭八火烧制作技艺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味享受。
相关文章
- 风水罗盘的使用方法(张重为风水:罗盘使用的方法!) 11-18
- 大名县是哪个市(邯郸大名县历史简介) 11-18
- 守得云开见月明全诗原文(七律 云外五首) 11-18
-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什么 11-18
- 中国节日大全及其习俗(探秘中国的传统节日) 11-18
- 废旧电池怎么处理(电池没电后放家里还有这些妙用,解决日常小烦恼) 11-17
- 溥仪性无能的真正原因(溥仪生理上到底有没有需求?) 11-17
- 什么是ND滤镜?有什么具体用途?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