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解元和状元有什么区别(这些举子头衔别再傻傻分不清啦)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8 11:22:54科举考试分为地方考试和中央考试,分级考试,逐层选拔。
唐代分州府“解式”与尚书省“省式”二级,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增设第三级考试——“殿试”,形成三级并为后代沿袭。
明清两代改成为“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考秀才
童试,通称小考,是地方官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举的预备考试。
三年两考,包括县考、府考、院考三阶段,院考合格者称试“秀才”,即可入所在地的官学为生员。
县试由本县知县主持,试期在阴历二月,考五场。
府试与县试情形略同,试期在阴历四月,每府总管十几县,考时所属各县的应考者都来府中应考。
院试揭晓为“出案”,第一名称“案首”。
凡未进入官学的士子,无论年纪大小统称“童生”或“儒童”,经过院试,考取府州县学生就叫做“进学”。
因为地方学校都有“泮池”,称“泮宫”,所以“进学”即称“入泮”。
乡试——考举人
乡试是科举生员参加的省级考试,秀才考举人,每三年一次,秋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主考官由皇帝钦派。
乡试录取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
乡试中榜称乙榜,也叫乙科。
贡院试场用“千字文”编列座号,叫做“贡院坐号便览”,以供考生寻找座号。应考人依号就坐,不得移动。这是防止考生作弊的措施。
考生入场后,凭浮票上的座位号对号入座。
五色笔——誊录用朱笔、对读(校对)用黄笔、监临用紫笔,同考官用蓝笔、主考官用黑笔,以示责任分明。
乡试考生原卷称“墨卷”,墨卷内容有卷面、履历、草稿、试文、卷背。
江南乡试题目
八月初九江南乡试第一场试“四书文”三篇,三言八韵诗一首。
八月十二江南乡试第二场试“五经文”五篇。
发榜的前一天,榜手按录取名单写榜。
按例从第六名写起,到全部写完后再返回来写前五名。
此时已是深夜,内帘官及其从人都手执蜡烛围观榜手书写,名唤“闹五魁”。
民间普遍认为此时考场人员所执燃而未尽的蜡烛对增进蒙童的文思有神效,往往辗转托人高价求购。
各省所取举人名额不一,一般大省中式160余名,中省90名以下,小省最少40名。
对新举人表示庆贺的宴会上,要行乡饮酒礼,歌《鹿鸣》诗,跳“魁星舞”。
乡试1—5名称“五经魁”,其余都叫“文魁”。
文魁匾一般为古代乡试中举以后所用。
最初“魁”为第一的意思,以后作为举人中举后通用的匾额。
会试、殿试——考进士
会试、殿试是由国家举行的中央考试,会试由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乡试复试后,获得参加中央级考试资格的举人就要立刻动身上路,到北京去参加会试。因为乡试次年春季,即丑、辰、未、戌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由礼部举行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举子到了北京,大多住进由本省举子出身的官员集资建造的试子会馆。南海会馆、湖南会馆、绍兴会馆是清代商山会馆所在地,石碑上还有举子进京赶考居住此处的记载。
北京南城曾有百来个为应试同乡居住的会馆。明清时期集合从全国各地来的举子,湖广会馆是众多会馆中保存得较好的一处。
从馆里的魁星像和诸多朝廷重臣的题匾,可以想见当年会馆的盛况。
贡院是官设的科举考场,乡试在各省的贡院举行,会试在京师贡院举行。
贡院内按千字文排列号舍,似一排排的小格,又称考棚,考生在这里答题、休息、吃吧、睡觉。
每科连考三场,一场三天,考生不得随便走动、交谈,一切活动都要在这狭小的号舍里进行,真可谓“三场辛苦磨成鬼”。
会试考三场,每场三日。三月初九日为会试首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
会试时,各场的内容、文字的限制等与乡试大体相同,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明清两代,殿试在故宫保和殿举行,是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后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登第进士名次。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传胪大典后,新进士在保和殿参加朝考,之后由礼部官员前导,状元、榜眼、探花由御道出故宫,张榜于天安门外东侧。
殿试考试为阴历四月二十一日,以白天为限,黎明5、6点入宫就位,日落前交卷。
殿试前一天,读卷大臣齐聚文华殿拟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再拟出标准答案,当即召集工匠刻印。
试后各大臣轮流阅卷,评出等次,最后进呈前10名考卷由皇帝御览确定名次。
读卷大臣以“优良中差劣”五等评卷,卷子以得八圈为佳。
读卷大臣会商后,将公认优等的前十卷进呈皇帝,由皇帝最后决定名次。
凡金榜题名的进士,姓名都镌刻在国子监孔庙里的进士碑上。此外,每位进士都可以在家乡自行刻碑建坊、光耀门第。
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唯一留传后世的明代状元卷。
殿试自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诏令“进士殿试皆不黜落”后,就成了一种只为排列进士名次的考试了。
殿试分三甲发榜,一甲三名进士直接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参加“朝考”后,授以相应官职。
清代,二甲、三甲的新科进士经朝考后授官职。
成绩一等者,授翰林院庶吉士;次等者,分别以各部主事、内阁中书;三等授知县用。
庶吉士在翰林院里学习三年后进行“散馆试”,试后按成绩优劣分别任用。
清朝中期开始,内阁重臣均出于庶吉士。因此,翰林院被认为是一个高级人才的储备库。
相关文章
- 160平的房子多少税 01-19
- 高利贷日利息多少 01-19
- 车泡水残值卖多少 01-19
- 社保卡买药额度多少 01-19
- 车闯死人 01-19
- 哈尔滨女士退休工资多少 01-19
- 行人被车撞伤赔偿是多少 01-19
- 结婚娘家陪嫁多少钱 01-19